黃毓民今天將在立法會提出「五區總辭,全民公決」的議案,在分組點票及民主黨傾向投棄權票的形勢下,不大可能獲通過了。但聲勢已逐漸上升。另外,公民黨黨魁余若薇今天在本報論壇版發表專文,闡述公民黨參與總辭公投的立場和道理。總辭公投看來勢在必行。而市民對總辭公投的認知度,恐怕也凌駕於對政改諮詢方案的認知度。
泛民中反對總辭公投的意見,歸納起來有三點:一、變相公投不是憲制中的公投,而只是補選。二、五區總辭後,補選的得與失:若泛民五區全勝,中央與特區政府也不會承認這是公投的結果,故不構成必須依從的壓力;若稍有閃失,比如失去一兩席,那麼在立會中就守不住對政改方案的1/3否決票數。得無所得,失卻全失,機會與成本不成比例。三、目前應聚焦政改方案,全力反對,而不要分散注意力在不切實際的公投上面。
變相公投當然不是憲制上明確的公投。但香港憲制沒有公投之設置,而中央也明顯不允許香港公投。因此,現在不是在公投或變相公投之間選擇,而是在要搞變相公投還是放棄這一手段之間選擇。當前形勢是,中央定下了2017、2020這兩個實現普選的時間表,但京官和內地御用學者卻一再曲解普選的國際定義,說設置功能組別也是「普選」,說「普選不代表一人一票的直選」,譚惠珠更說何謂「普選」要由中央定義。因此,現在是處於17、20是真普選還是假普選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刻絕對需要全體市民以投票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意願:要真正的政治權利,還是覺得這政治權利可有可無、甚或虛假的也可接受。
這不是爭取普選的公投。因為普選時間中央說已經有了。如果公投聚焦在2012雙普選,相信多數市民從實際出發覺得不可能。但若聚焦在真普選的一人一票的定義,則相信絕大多數市民都會支持。
公投以補選形式舉行,實非得已。但泛民若全力推動,市民必會理解這是公投而不是補選。
即使泛民五區全勝,中央和特區政府也不會承認這是公投的結果,這一點毋庸說。但泛民在立會中以23席之力否決政改方案,同樣不會改變中央的假普選意向。否決結果不外是2012原地踏步。也許原地踏步也比新方案稍好,但實際上是相差無幾。泛民發動遊行的作用已不大,因為香港市民已對政改議題疲乏了,泛民耍不出甚麼新花招,形勢只會越來越對爭取真普選不利。
泛民在總辭公投中,得與失其實對中央銳意推假普選都起不了阻歇作用。但總辭公投喚起民眾對中央玩弄假普選的關注,以選票表達對真普選的意向,這是泛民以「變相」的方式給予市民公投的政治權利。這一政治權利的實施,對香港、對內地,都會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國際輿論會予以足夠關注。香港特府也會在日後不斷承受變相公投所產生的壓力。
當然,如果泛民在變相公投中輸了,那麼這也是香港市民的選擇。但若泛民以筆者周前所籲請的鋼鐵團隊參與總辭公投,則不大可能輸。
孔子有「義命分立」的論斷。命是成敗得失,「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人受客觀條件限制,行與廢都是有限的。但人有可以自己決定的層面,這就是指是非對錯的「義」。儒家肯定人有「義」的領域,而且應把是非對錯放在成敗得失之前去考慮。這是我們支持總辭公投的主要原因:它把市民應有的決定權,變相給予市民。
至於誰會因此而搶佔道德高地,在大是大非面前,難道還應計較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