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等股價低殘買內銀股 - 譚紹興

投資學堂:等股價低殘買內銀股 - 譚紹興

近期內銀股有再融資壓力,本港及內地投資者都甚關注。筆者察覺,除了內銀股外,原來不少亞洲區內的銀行可能也有再融資壓力及需求。
近期亞洲區經濟逐步復蘇,銀行的貸款也大為增加,惟部份銀行的內部資本增長(InternalCapitalGrowth)相對不足以應付這龐大的貸款增長。此外,不少國家的監管機構自去年金融海嘯後,也有提高資本充足比率要求之趨勢,故最終可能引致這些資本充足率相對較低的銀行進行再融資。
綜觀亞洲區內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本港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雖然略低於新加坡,但在區內已是相對高的,南韓則相對略低。筆者原先估計國內銀行資本強勁,卻想不到它們的平均資本充足比率在區內並不太高,尚不及印度。
至於如何衡量銀行有否足夠內部資本增長來維持未來的高貸款增長,除了早前本欄曾談及的ROE(股東回報率)外,另一個方法便是撥備前之經營溢利增長PPOP(Pre-ProvisionOperatingProfit),PPOP是銀行在扣除為未來的可能壞賬前之溢利,可反映銀行之真正溢利狀況,近年不少美國研究機構也有以銀行的PPOP作揀選銀行股的評級。

工行再融資壓力最細

日前某外資大行以資本充足比率及PPOP的增長這兩方面來揀選亞洲區內銀行股,在內銀股中,跑出的自然是賬目(BalanceSheet)較強及保守的工商銀行(1398)。有趣的是,以這些比率來衡量,中銀香港(2388)竟然入圍,但中國銀行(3988)則打不進5強之列,真有點始料不及,冇理由阿媽差過個仔!
正如前段所講,PPOP是扣除撥備前之溢利,可進一步顯示銀行之經營狀況及未來之內部資本增長。工行是亞洲區內預期PPOP增長最強的銀行之一,其PPOP預期增長達26%。若以股價相對PPOP(即以類似PE計算方法)比率計算,工行的P/PPOP低至7倍,可見其估值仍頗為吸引。
日前滙金雖已否認會以股息來補充4大行的資本金,令一眾內銀股再有融資壓力,但整體上,即使要再融資,估計工行是資金壓力最細的一間。同時,近期股市資金充裕,不少機構投資者正尋找投資項目,相信屆時反而造就基金趁低入貨良機,故筆者會候內銀股價進一步低殘時買貨!
申報:作者目前持有工行(1398)及相關衍生工具。

作者譚紹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