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任校長沈祖堯,早前以「蔡元培於五四運動時未必同意學生的抗議行動,但在學生出事後也馬上營救」為喻,回應如何處理情色版事件,表示不會放棄學生。沈所指的「不放棄」學生,具體做法是指應先成立調查委員會,以「父母或家長的心態」了解事件,而非急急懲處學生。雖然這種「不放棄」的做法,與蔡元培以身犯險向北洋政府要人,似乎難以相提並論,但借用了蔡元培光環的沈祖堯,依然博得了不少掌聲。後來被問到是否支持平反「六四」,沈竟指校長言論會被理解為大學的政治立場,如此將「扼殺校內民意和自由討論的權利」,因此拒絕表態。不知道蔡元培泉下有知,會怎樣評論這位仰慕自己的沈校長?
蔡元培不忌諱表達立場
一九二二年,時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的羅文幹,被誣指貪污受賄而下獄,司法當局因證據不足宣佈無罪釋放,後來教育總長彭允彝卻在國會提案,再次拘捕羅文幹。蔡元培痛斥此舉破壞司法獨立,憤而辭去北大校長,發表了著名的〈關於不合作宣言〉。事件引發學潮和全國迴響,羅文幹最終獲釋。
現在我們對蔡元培的一般印象,多是開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校風的北大校長,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的大教育家,卻很少人再強調,他是國民黨的元老,曾參與同盟會的武裝起義,乃從鐵與火磨練出來的革命同志。蔡任北大校長期間,正由北洋軍閥掌權,皖系直系明爭暗鬥。蔡身處亂局,難免有虛與委蛇之時,但在節骨眼上也從不忌諱表達政治立場。然而從來也沒有人因此批評,蔡扼殺校內民意和自由討論的權利。
恰恰相反,蔡元培鮮明的政治立場和行動,不只沒有「扼殺校內民意和自由討論的權利」,更引起了激烈的討論。〈關於不合作宣言〉發表不久,當時在北大任教的陳獨秀立即以〈評蔡校長宣言〉、〈論暗殺、暴動及不合作〉等文章,痛批蔡元培態度消極,強調革命事業必須建立在群眾運動,而不能妄圖以少數人的不合作,打倒腐敗的政治;另一北大教授胡適則寫了〈蔡元培是消極嗎?〉為蔡元培辯護,指出請辭包含的積極意義。
大義當前沒有政治中立
沈祖堯校長在諮詢師生校友時曾慨嘆,現時大學只談成績和畢業生薪酬,希望重振德育云云。蔡元培曾作《德育三十篇》,其中一篇〈捨己為群〉,明確肯定「從軍」、「革命」、「暗殺」、「為真理犧牲」的道德基礎。於今日香港,公開談論中共政權醜事需要承受龐大壓力,歷史教科書隱諱其事,是非黑白日趨模糊,迷思偏見越見流行,正正顯示「為真理犧牲」之重要。在大義當前,沒有政治中立可言,天下間沒有整全的德育能免於政治判斷。如果一所大學的校長面對大是大非時也要含糊其辭,又怎能再妄談德育,要求學生對人民、社會、國家有所承擔?
最後有人可能會問,若蔡元培生在今天,又會如何處理情色版事件?不要忘記,被譽為中國性學第一人的張競生,正是蔡元培推薦入北大當教授的。當年張競生出版《性史》(北大學生的性經驗紀錄),引起重大爭議。一班學生出版刊物談情說性,偶爾觸及各種禁忌,是否需要成立調查委員會去「了解」事件,以示「不放棄」學生?蔡元培大概只能一笑置之。
杜振豪
中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