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氣候峯會形同愚公移山 - 盧峯

蘋論:氣候峯會形同愚公移山 - 盧峯

昨天在丹麥哥本哈根開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峯會可說是名副其實、真真正正的全球會議。親身參與的有過百個國家政府首腦及政治領袖,有數以千計的各地政府官員,有數以萬計各地的民間團體及環保團體代表,有大量學者、學生透過互聯網、傳媒每天注視,留意會議及表達意見的人恐怕是數以億計。甚至歷來最痛恨「一言堂」的新聞傳媒也有罕有的動作。包括英國《衞報》、法國《LeMonde》、中國《南方都市報》、美國《MiamiHerald》等的五十六份世界各地報章特意為氣候變化峯會刊登一份共同社論,敦促與會政治領袖不要昧於形勢,不要被困難與分歧阻撓,要抓緊機會達成可行的框架協議,及早減少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避免全球溫度上升至難以承受的地步,避免氣候急劇變化產生重大的自然災難及人道危機。
顯而易見,這樣的呼籲,類似的訴求在未來兩星期會在哥本哈根以至世界不同角落響起,形成一股不小的輿論壓力。問題是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比其他國際爭端如「以巴衝突」、「恐怖主義襲擊」、「全球貧富懸殊」只有更複雜,利益更紛紜,要達成可以規範全球各國的框架協議及順利執行殊不容易。
首先是認識問題。雖然絕大部份科學家都同意人類的經濟活動特別是過去百多年的工業生產活動已對全球氣候造成相當影響,包括冰川溶解及水位上升等。但仍有小部份人包括科學家、研究人員、經濟學者、政治人物否定有關說法,認為人類行為造成氣候變化只是聳人聽聞的理論,缺乏足夠證據。若果這種質疑無法有效疏解,要在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落實氣候協議絕不容易。
從個人層面來看,應付全球氣候變化不能只是喊喊口號,更不能只講不做。它需要支持者在生活細節及方式上作重大的改變,它需要支持者在短期內付出額外的開支。生活上的改變包括盡量使用具效益的集體運輸系統及公共交通工具,減少使用耗油量高的汽車,減少炫耀性的消費,為排放二氧化碳付出額外費用……等。習慣了使用廉價能源,不太重視節能的一般人是否願意為應對氣候變化而改變生活模式及消費習慣是個重大的疑問。
從國際層面來看,應對氣候變化是個多層面的複雜問題。其一是發達國家與新興強國之間的矛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可說是氣候暖化的元凶,它們百多年來大量燃燒煤炭、石油已令二氧化碳在大氣層大量累積,此所以新興經濟強國如中國、印度及發展中國家都要求西方國家大幅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並向窮國提供補貼。但對西方國家來說,中國、印度已成為新興的污染大國,這些國家該分擔責任。這種涉及實質國家利益的矛盾實在不易緩解。
另一方面,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又涉及經濟發展策略及貿易糾紛之類的重大問題。一旦出現減排協議,很多工業、產品的規格、規定將有重大改變,例如要符合節能標準,例如要符合嚴格的排放標準。不管是發達國家、新興經濟強國及發展中國家都希望從這次大變中得到最有利位置、最大利益,一些經濟大國更希望藉此成為「綠色經濟」的龍頭。既然有這樣的考慮及盤算,各國在談判時肯定寸土必爭,不易退讓,最終令達成一份全球氣候協議的機會大打折扣。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