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夫人黃美芸形容高錕任中大校長時,不時跟學生激烈討論,但回家後並無怒氣,他說「學生什麼都反對,才像學生。」難怪,這樣的人,學生反叛透頂,他不當一回事,血氣方剛本來就是年青的特權,高錕和任何位高權重的人,也曾經年輕過。但似乎只有高錕,能完全站在「雞蛋這一邊」(借村上春樹同情巴勒斯坦人控訴以色列暴力剝削的鏗鏘名句「永遠站在雞蛋這一邊」),理解青年學生滿腦子伸張正義的訴求。高錕是好校長,是好人;那個post97年代,是香港好人的花樣年華。過渡後,才不過十年光景,好人得了老病,好香港得了毛病。雖然毛病不是絕症,但影響判斷、能力、信念、風度。香港正能量高速倒退,跟老人癡呆症患者一樣,能量流失,記憶顛倒,是非錯配,操作維艱,一言難盡。
傳媒對老人癡呆症更改了譯法,最新的叫做失智症。今天的高錕,不可能對失智或者癡呆執着了。而最接近失智症的諾貝爾得獎人並非高錕而係繼續增兵阿富汗伊拉克的奧巴馬總統。失智的廣東話演繹是黐線,加強版是黐×線。高錕的老人癡呆並未影響他的好人格,學生眼中,他永遠還是那個認同學生事事做反對派的好校長。失智黐線雙拼的,放諸今日大中小學、公營機構、硬銷河蟹的中西環靠左團體、依附大財團的專業團隊、隱形治港班主的大地產商……裏面,不幸地,比碟頭飯普及,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