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向阿富汗增兵三萬,馬上又定下兩年後撤軍,再度劣評如潮,發言人即刻改口:何時撤軍,是靈活的。
總統民望低落,民間厭戰,尤其是把西方寶貴的人命,無休止投進第三世界的廉價戰場。
因為西方人對於戰爭,也經歷了心理的轉變。直到二十世紀初,有資格記載史冊的戰爭,都是白人之間的戰爭:拿破崙在滑鐵盧,是法國人與英國人的戰爭。普法之戰,是德國人和法國人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法、德國、塞爾維亞、俄國之間的戰爭。還有一場冷門的波亞之戰,是英國和南非白人──荷蘭、法國、俄國的志願軍之間的戰爭。蘇共垮台,最後一場白人之間的對峙也結束了。
但自從多了「民族獨立」的第三世界,法國人和越南人、越南人和美國人、伊拉克、阿富汗,不論什麼馬克思和市場經濟之間的意識形態,什麼自由和奴役之戰,換一個人類學的角度,都是白人和有色人種之間的戰爭。
在西方文化的意識裏,只發生在白人高加索種裔的文明之間的軍事衝突,才叫做戰爭,像古羅馬和馬其頓之戰。在白人和亞非部族之間的衝突,有一條文明和野蠻之間的界線,嚴格來說,不是戰爭(Wars),只是「征伐」(Expeditions)。
白人對化外蠻荒的征伐,就像在熊貓與野熊、人與狒狒之間發生了戰鬥。相對於黑熊,珍貴的熊貓死不起;相對於狒狒,人好端端的,跟牠鬥來做什麼?
這是人類學的心理課題,今天打阿富汗,為了扶植阿富汗的議會民主?民意厭戰。在心底裏,不分左右,人人認同,白人與非白人的生命價值不對等。第三世界許多民族,缺乏文明自治的智商和才能,天生自相殘殺,像蘇丹和達富爾、盧旺達的胡圖族和圖西族,白人社會,不要插進去一腿。
這是左派的觀點。但西方的右派,為了石油資源,不理這一套。左派駁斥:那麼少用石油,環保好了。右派說:不關石油,牠們都有原子彈了!歐美的左右派,都為派兵海外而爭論,理由相異,殊途同歸:左右派都同意,不錯,牠們是一批內鬥的狒狒,但森林裏的椰子和木瓜,是人才配享受和欣賞的珍品。
確實,世界上許多部族裔的基因,就是內鬥。他們不互相噬,何從平衡其高速繁殖的人口?這是一門自然科學。為他們「主持公義」,何必呢?不幸,石油和黃金,都在那裏。這是上帝造化的惡作劇,是人間一絲永恆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