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今日正式舉行,全球氣候暖化問題,為投資市場帶來新亮點,內地在這方面的步伐不亞於其他地區。內地三大環境交易市場,各自與國際碳交易所合作。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表示,新能源、再生能源作為國家發展重心,被其他地區着了先機,中國要「發圍」,須先在碳商品市場取得主導權。
記者:尹燕麗 劉碧思
被視為碳排放權配額的「核證減排」,與紡織品配額相似,有了它就可合法排放導致氣候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將這配額當商品期貨炒賣,成為新投資焦點。去年全球「碳市場」成交額達1260億美元(9828億港元),較07年急增一倍。
內地碳排放冠全球
梅德文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中國人口全球第一、碳排放量全球第一,但國內生產總值(GDP)則全球第三,加上面對金融、氣候、人口三大危機,發展碳金融刻不容緩。
現時內地三大環境交易所中,北京已與紐約交易所進行產品合作,未來或擴展至股權層面。天津交易所與芝加哥交易所已有股權合作,上海也在自身加速發展中。梅德文稱,北京環境交易所四大股東分別為北京產權交易所、中海油(883)、中國國電集團、中國光大投資。
對於全球碳金融發展,梅德文認為,將經歷三個階段,由項目走向商品,最後步進金融市場。
項目市場是指出售由CDM項目取得的碳排放權,只屬單向出售。據《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CDM),發展中國家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特設國家管理局核證的清潔發展項目,會獲發稱為「核證減排」(簡稱CER)的碳排放權,透過出售CER,支持CDM項目。目前內地CDM項目逾2000個,截至9月底,已通過聯合國批准的專案逾600個,碳減排量共計1.4億噸。
商品市場,則是指由市場自發開發的其他碳排放權交易。企業透過自發性減少碳排放,「節省」的碳排放權稱為「自發減排」或「驗證減排」(VER),企業可按本身需要買賣,屬雙向市場。
歐美主導「核證減排」
至於由CER的碳排放權衍生出證券、現貨、期貨等,即進入至金融市場階段。梅德文稱,目前項目市場標準完全由歐、美主導。國家發改委正研究為VER商品市場訂立市場標準,冀爭取第二階段的主導權。
他又稱,目前內地為CDM項目提供諮詢、顧問、中介等服務的機構逾1000家,浦發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民生銀行(1988)、福建興業銀行及招商銀行(3968),已有綠色信貸產品和CDM項目配套融資產品。梅德文建議,中國應抓緊建立國際交易平台,建立交易標準,在未來的低碳世界中搶佔先機。
關係密切
排放配額走勢貼近油價
為控制全球氣候暖化問題,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在日本京都通過著名的《京都議定書》,並於05年落實生效。據《京都議定書》,包括歐盟等已發展國家,需在08至2012年達至特定的減排目標。在今天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前,多個國家均自發提出新的減排目標(見表),雖然個別國家的減排目標不具約束性,但簽署了框架公約的國家,便需履行協定減排。
各國政府為達標,政策由上而下,亦為國內企業定下碳排放配額,以歐盟成員國為例,歐洲機構獲分的配額稱為「歐盟排放配額」(EUA),超額排放者須罰款。不過在商業社會,需要減排的機構,超額排放部份,可透過購入減排配額抵銷。
氣候交易所歐最活躍
現時全球買賣碳排放權配額的「氣候交易所」主要包括: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等,其中以歐盟的最為活躍,據世界銀行報告,整體碳市場持續增長,08年交易額達1260億美元,較07年增加1倍。其中來自EUETS的達919.1億美元,佔73%。
低碳亞洲行政總裁梁詠雩指碳排放權配額出現,因燃燒燃料排出溫室氣體,石油是主要燃料,經濟好,燃燒石油發電需求越大,故「核證減排」價格走勢與石油關係密切(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