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388)就「核證減排期貨」諮詢期至8月底,暫未公佈諮詢結果。不過較早前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已表示,預計短期內香港不會推出碳排放核證期貨產品,原因是投資者可透過歐洲及內地企業進行碳排放交易,毋須繞道香港。不過,有參與「核證減排」交易的業界人士認為,碳排放權配額投資價值越來越高,雖然二手市場在港暫難形成,但香港長遠亦有發展碳金融的優勢。
有參與「核證減排」買賣的低碳亞洲行政總裁梁詠雩稱,自奧巴馬執政後,市場一致認為今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美國或簽署新一輪減排協議,「核證減排」需求將大增。
背靠中國 港具優勢
隨着「核證減排」需求增,相關期貨有價,香港要分一杯羮,最大優勢是背靠中國。中國是全球最大「核證減排」供應國。據世銀報告,08年全球「核證減排」交易量中,佔84%供應來自中國。香港作為中國面對國際市場的窗戶,可為全球有「核證減排」需求的公司,在內地採購配額,亦為內地供應的配額找買家。
此外,經濟急促增長的中國,被要求參與減排的聲音越來越多。梁詠雩指,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中簽署約束性減排協議的機會不大,但到下一輪締約方會議,則有望參與,換言之,內地亦有「核證減排」期貨的需求,香港憑多年金融市場經驗,可獲先行者(firstmover)優勢。
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指,香港金融體系成熟、法制健全,加上交易成本低廉等優勢,能吸引海內外碳金融交易在港進行。他建議香港應從政策、機構、市場、產品、服務5方面入手,建立如碳基金管理中心等的碳金融機構,開發碳排放權、銀行綠色信貸等相關金融產品。
隨着中港台三地股市共融的趨勢,相信在內地投資者激活下,有利本地「核證減排」期貨市場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