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之前,恐怕還要來上海至少兩三次吧。
誰不是呢?
04年後我5年沒回來過,誰料今年下半年一去就是3鑊,都與工作有關,明年三四月那件「大壇嘢」之前,起碼還有一千件「盛事」趕着趁這個城市的熱鬧,就算腌尖腥悶只揀最hip最hot的才去,例如今次的Chanel的Paris-ShanghaiCollection發佈會+party,我深信自己在明春之前,很難避免再次對着大興土木沙塵滾滾的外灘,現場喝着人家請的DomPerignon,吃着自己買的小楊生煎包吧?
街市婆與空中小姐
我不討厭上海,只不過我的心已在北京。
北京像個賣魚賣菜的街市婆,就算忽然發了達戴了一手一頸的金器講起話來仍是粗聲粗氣的,然而她無端端搭多根葱給你或者幫你把重甸甸的菜肉魚拿上車,你總覺得是發乎真心的,像「由小到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就是這樣教的」那麼理所當然,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同理是這樣無包裝地運作着,我連自己每次「謝謝」之後,北方人回我那句「倔擂鎚」的「沒事」都覺得很cool很有型。
況且,認識深一點的話,不難發現這些街市婆街市佬有半夜換上皮衣皮褲互相玩滴蠟的「有趣」一面。
大方得體光鮮亮麗的上海人,相對之下自然是空中小姐,總是那麼滋油淡定地見慣大場面,萬大事發生在她們面前,再好的再壞的,都只是換來標準的企業式的淡淡一笑,總之也不會令你難受,但你就是知道她們一擰歪面脫出你的視線範圍,笑容即收,但能做到這個水準的航空服務員你又能怪她嗎?你仲有位入嗎?
也許我怕的就是這種完美的滴水不漏吧。
所以近月三度訪滬,我都是速去速回,北京反而不介意多賴一會。
看來我的命格,是比較接近街市那一邊的,着起周身的香奈兒,還是鍾意流連魚檔肉枱打牙骱多一點。
在最繁華之處安身立命
02年初來上海,吃完「新光」的全蟹宴,好味而且「殼都唔使搣」,覺得「嘩,一定要和最愛的人去吃一次!」
04年再訪,踏進「恆隆66」,看見要買的牌子幾乎全部有齊,又覺得「嘩,就算自己一個『因』也要常常來!」
今年三度來此,吃盡了城中有名的蟹店,證實了當初的好味其實來自港燦的新鮮感;逛多幾個潮區潮mall,也發現了原來整個上海的fashionscene原來也不過這裏,一個小時行完後甚至沒有其他「怪嘢」可發掘,即可打道回府。
但上海的businesstrip推極都有,你注定就是要來呀,也得想個法子找些快樂的事情給自己做呀。
有些城市如東京,亂行亂撞都是goodtrip,正路小街捷徑兜圈條條通向天堂。有些城市像上海,就真的要逐塊逐塊trial&error砌成一幅比較像樣的……套用坊間旅遊指南的流行用語……一幅比較像樣的「食買玩地圖」。
結果還是能榨出幾滴獨門的上海小情趣──晨早8點從JiaHotel溜出來,skip了他們的大會早餐,走上街吃粢飯蛋餅,或去「小楊」吃半打生煎包再來一個「85℃」的麪包作早點;晚上12點去太倉路那間「GreenSpa」按一個「一腳一身」,完事後去隔鄰的「鹿港小鎮」吃個世界上最肥最香濃的「花生冰沙」,或者回附近新天地開到凌晨的法國「Paul」麪包店吃件59元人民幣(夠你揼半次骨的價錢)的三文魚Quiche……總算令人在「非主場」的城市有種能安身立命的感覺,一整天的忙碌之前或後,不致於一點可以lookforward的東西也沒有。(雖然,在晨早與午夜之間,下午能在上海進行的小情趣還沒找到。)
想說的只是,人的適應能力也真係cheeseburger或白汁焗海鮮意粉上的那片車打芝士,只要「焗住」,就能變成任何形狀和周遭的環境融成一體──如果你「焗住」一定要常常上上海,或加爾各答,甚至雷克雅未克,恐怕也能像我一樣找到幾件有趣的小事賴以生存不到悶死吧。
老佛爺在夜上海
奇妙的是,縱然在上海遊玩對我來說有少許度日如年,但每次在上海城市接到的「工作」都是挺有趣的。比如今次這個Chanel的巴黎上海系列發佈會暨新店開張。首先是那個店的位置,據說聞名世界的黃浦外灘其實只有三十幾個門牌冧把,間間都是不能拆不能改建的「受保護百年建築」,惟獨有那麼一塊例外的地皮被「勾」了出來,蓋了一座很有氣派的全新半島酒店,而兩個珍貴的向河舖位之一,就被Chanel租下了,打造一間以「奢華新標準」為目標的中國最大門市,如果你買衫買鞋買袋之外時間上還有點餘裕的話,售貨員一定會如數家珍地告訴你分佈在店內各處的藝術品和豪在骨子裏的裝修,那種shop-museum的經驗是很新奇獨特的,恐怕也是未來所有luxurybrands的大趨勢。
買東西與搞裝潢的豪還不是最豪,我覺得燦爛地燒銀紙造就「一夜完」的曇花,那種豪更豪。我收帖時,香港Chanel的公關大員給我4字謎面「在水中央」,我大概猜到不離黃浦江啦,但萬萬猜不到是封了黃浦江三日那麼大陣仗。近來有到過上海的朋友都知近月整個外灘河濱都給封了重新裝修迎接世博,但為了這個香奈兒show,有關方面特地日夜趕工搶先完成「黃浦公園」這一部份──一個伸出河岸呈半島狀的圓形東西,而這一夜,在這個公園再往外伸的地方則泊了一艘大躉船,上面起了個可載千人的大帳篷,只不過為了那條runway的背景能有明珠塔那一截的上海夜色。
Spectacular的地方除了來自看老佛爺如何將幾千年中國美學濃縮到69套「東逢西」的造型,也來自這個時裝表現的架勢,放了這個珍寶躉船後,他們真的幾乎將黃浦江填了,由岸左差點就可以徒步往岸右,據說要和二十二個政府部門溝通過才能成事。
在帳篷內看着fashionshow和背後的黃浦夜景時,有那麼一秒鐘,我以為自己是在維多利亞港的中央;離場後觀眾魚貫離開的人潮中,耳裏聽到法語多於普通話,一時又似回到巴黎時裝周的時空交錯……真想知道十年後上海會變成巴黎,還是巴黎會變成上海?到時最常被取笑的又會是「大陸燦」還是「港燦」,還是我們已經爭氣到出現「法燦」「美燦」「英燦」「日燦」?
Textby:黃偉文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