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二十世紀的二十個人〉中說,二十世紀結束時,有許多媒體推出一百年來最重要的二十位科技人物,除了愛因斯坦、普朗克、居里夫人等,只有一位中國人,就是錢學森。理由是錢為中國的航天專家。為什麼這些媒體選了錢氏,而不是啟發他、教導他的恩師──航天與火箭方面的拓荒者馮卡門(TheodorevonKármán),我們不得而知;但知道馮卡門的自傳,一九六七年出版的TheWindandBeyond(暫譯《風之外》)共有四十四短章,其中第三十八章,題曰:「赤色中國的錢博士」(Dr.TsienofRedChina),就是專寫錢學森。為什麼在自傳中闢出一章寫別人的故事?馮卡門解釋說,是因為科學與政治與人類公義的問題。
馮卡門因錢氏於二戰中在美國火箭研究上的貢獻,而提名他加入美國空軍的科學顧問團(ScientificAdvisoryGroup),並在歐戰結束後帶他到德國去考察希特勒的科學秘密──有名的風洞,也一起去哥廷根盤問替納粹做事的LudwigPrandtl(1875-1953),也就是馮卡門自己的老師,他的論文指導教授。一九四七這一年,錢氏在麻省理工學院晉升為正教授。也是這一年,母親過世。自一九三五年考上庚款留美之後,十二年來他第一次返抵家門,探望父親。在給馮卡門的長信中,他提到了國民政府治下家鄉的貧窮與生活的悲慘,最後說到自己結了婚,就要帶新娘蔣英返美了。馮卡門認為錢學森當時是打算在美國繼續他的尖端研究的。
不久,錢氏應聘回到加州理工學院,同時致力於噴氣推進的研究。但他在第二年,即一九五○年,因移民局以他為共產黨員而遭逮捕。坐監兩個星期之後,又被「軟禁」了五年,才在一九五五年以十一位美國戰俘為交換條件而回到中國大陸。
對這一件事,馮卡門的看法,毋寧說是感慨:背景調查與國家安全的問題,在上一世紀的五十年代,因麥卡錫的恐共已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政府不能掌握未來發展的局面,所以會訂下愚蠢的法令,使人人自危。錢學森事件只是「獵巫」行動中一個悲劇而已。然而,事情真是這麼簡單、這麼清楚嗎?
張純如(IrisChang,1968-2004)一九九五年出版的ThreadoftheSilkworm(中譯名: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可以說是錢學森的一生比較完整的紀錄。她在美國與中國兩地,勤索檔案,多作訪談,補充了許多史料。
從一九四○到一九五○這十年間,錢學森參與各種軍方計劃,而在身分上一直得到特別的照顧。抗戰前期已學成的公費生錢氏沒歸國,而是由馮卡門替他求情,延長學生簽證的期限繼續做研究。日本偷襲珍珠港改變了美國的國情,馮卡門又為他申請安全許可證。他通過了背景調查,進入與國防有關的機密核心。前有火箭,後有導彈。一九四五年的德國之行,是國防部替他向移民局申請出境與再入境許可,並授予上校軍階。兩年後,他申請永久居留。一九四九年,大陸政權易手,他申請美國公民權。幾次關鍵時刻,在中美之間,他的選擇都是留在美國。
在當時美國政治的語境中,錢學森面對的是「忠誠與危險」的問題,是寧可犧牲學術自由,也不能危及國家安全的考量。由於愛因斯坦給羅斯福的一封信而後有了曼哈坦計劃,但愛氏本人被摒棄在外;在歐本海默的籌劃領導下,世上爆發了第一顆原子彈,但歐氏自己被革出了原子能委員會。如果歐氏與愛氏都終老於普林斯頓的校園,錢學森也依然可以選擇留在帕撒迪納,在加州理工學院做非關國防機密的研究。
既然如此,錢學森為什麼又非回中國不可?他一輩子言不及私,內心的底蘊可能永無人知。可是他去國時拿的是中華民國護照,歸國時報效的是共產黨。這裏很難說沒有一些隱情,但也無從琢磨起。回顧他的一生,前半是專心致志的科學家,但並不能說是理想主義者。從事殺人武器的研發,似乎從未影響過他的心情。後半仍是科學家,卻已屈從政客的淫威。貫穿他一生的那根蠶絲,其實是特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