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雷曼迷債事件後,促使監管機構加強投資者保障,避免案件重演,證監會早前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投資產品設有冷靜期及佣金披露等,但卻引起銀行界質疑。
涉對冲 銀行風險大
銀行公會主席王冬勝昨出席銀行公會例會後表示,上述兩個建議在具體執行上有困難,旗下證券工作小組將積極研究,趕於年底諮詢期屆滿前,將回應建議呈交證監。
王冬勝說,銀公旗下證券工作小組正研究證監的建議,過往三個月已進行20次會議,其中一項建議投資產品設有冷靜期,未必能夠執行,他指當中涉及投資產品對冲,若客戶取消購買該產品,銀行未能及時解除相關風險,而且投資者亦涉及行政費等額外成本,目前正與證監進行緊密討論。
披露佣金未必提高保障
難以執行的建議是佣金披露,由於佣金的多寡、投資產品風險的高低,與銀行實際利潤並無直接關係,因此未必能夠提高對投資者保障,旗下證券工作小組仍研究中,將盡快提交建議予證監。
西盟斯律師行合夥人麥秀穎日前亦表示,證監的諮詢文件提及抵押品資格、發行商資格、參考資產的合適性等資料,產品審批制度將變相似向「判斷為本」,與現行並繼續保持的「披露為本」制度互相矛盾,她擔憂這不透明「判斷」機制會令市場窒息,消費者選擇減少。
另外,對於金管局提出有關穩定薪酬的建議,諮詢期已於上月底屆滿,王冬勝表示,銀公旗下工作小組收集業界意見後已向金管局反映,建議在同一時間起監管機構採取同一制度處理,避免不公平情況,同時希望容許個別銀行具有靈活性處理薪酬。
存款保障委員早前公佈存保計劃第二階段檢討的公開諮詢報告,最終決定將供款比率削減65%,另外,他又指出,該比率是業界與存保會共同商討及經多次評估後的結果,相信已經足以抵銷銀行的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