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營養標籤要計又要磅準確掌握份量 避免過量進食

解讀營養標籤要計又要磅
準確掌握份量 避免過量進食

【本報訊】營養標籤法例將於明年7月實施,但不少市民對如何解讀標籤仍「矇查查」。有營養師表示食品的營養成份以不同方式標示,例如用每100克或每食用份量計算,但很多人只看標籤上的數字,不加上進食份量換算,便誤以為糖份及卡路里低而狂食,容易致肥,建議選擇食物時要先計算營養素,並用磅準確量度進食份量。 記者:陳沛冰

營養標籤法例規定所有預先包裝食品,必須列明熱量及七種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及鈉。食品可使用「每食用份量」、「每100克(或毫升)」及「每包裝標示」等單位計算營養成份。
註冊營養師梁慧思表示不少人因不懂解讀營養標籤,攝取過多或不足夠的營養素,例如很多人認為早餐食用的粟米片或麥片屬健康食品,有粟米片標籤顯示糖份含量只有4克,即約一茶匙,但原來該產品以每食用份量計,即一杯30克計算,「好多人望一望個標籤就食落肚,但30克到底係幾多?」若誤以為糖份低而狂食,可能會致肥。

慢性病患尤需注意

要準確知道營養成份,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人,家中要有量杯或磅以量度進食份量,「起碼磅一次,之後記住30克等如屋企隻碗嘅幾大碗,就可以因住份量嚟食。」
梁慧思又指,糖尿病人也要小心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如一款粟米片以每100克作標示,含37.4克糖及81.7克碳水化合物;另一款以每30克標示含4克糖及25克碳水化合物,即每100克含13.2克糖及82.5克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人若只顧選擇糖份低的粟米片,而揀選了後者,有機會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影響血糖水平。
梁慧思又舉例指,有餅乾以每食用份量(兩塊共25克)含有6克脂肪作標示,另一款以每食用份量50克含有11.35克脂肪作標示;換算後,前者每100克含有24克脂肪,後者每100克含22.7克脂肪;若想攝取較少脂肪,應選擇後者。

市民飲用紙包飲品時,要留意營養標籤的標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