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浸會大學教育學院分析過去25年本港逾百項教學語言學術研究,得出本港學生英語能力走下坡的結論。研究學者指,英語教學法不足、推行母語教學等因素均削弱學童英語能力,政府推出政策又甚少參考學界客觀數據,「政府唔啱聽就唔聽。」學者期望即將推出的教學語言修訂能改變做法。
兩語混教害學生
浸大教育學院副教授潘玉琼按其訂立的5個準則,即研究內容指向英語教學、英語課程、學生、教師及成效等,將過去25年合共108項教學語言學術研究文章作歸納分析,然後探討港生英語水平、中英文混合教學、教學語言政策、港生學習英語動機及教師英語質素等5個具爭議性議題。
分析指,25年來本港學生英語水平下跌,如學生報考程度較淺的中學會考英語課程甲,人數由97年的7,567人,暴增至06年的29,322人,升幅近4倍;去年全港性系統評估中逾3成中三生英語不達標;以及教師語文基準試會話及寫作卷只有4成人及格,均反映英語水平不濟現象。分析又指,中英文混合教學妨礙學生語文發展,而教學語言爭議漸趨兩極化。潘玉琼呼籲,社會人士應摒棄英語是「殖民地語言」的成見,讓中英文教學得以共融。她認為,傳統英語教學法追不上時代、課程考試主導、推行免費教學及母語教學等,均是港生英語水平下滑原因。
對於教育局即將推出的教學語言修訂方案,潘玉琼指這是緊貼現實的做法,「以往推行母語教學嘅時候,有批學生英文係達到水平,不過就因為政策問題而被編入中文中學,造成學術資源錯配,未來微調下可以做分班分科,咁就可以教得其所。」她補充指,屆時教育局必須進行監察工作,確保不會出現中英文混合教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