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信:產能夠三年用

京信:產能夠三年用

【本報訊】內地電訊設備供應商京信通信(2342)執行董事兼財務總監唐澤偉表示,集團產能可應付未來兩三年需求,更可應付「未來數年收入升至50億元」這策略目標。
他又透露,印度RelianceMobile現時是京信最大海外客戶,雙頻電調定單一張可達500萬美元;現時設備售賣和維修服務業務的比例為8比2,理想的比例是7比3,相信稍後會達至這水平。

中移縮資本開支影響微

內地三家電訊商均是京信的客戶,3G建網為京信帶來機遇,建網後就到維修、保養、優化。主席霍東齡形容,京信「一直做裝修工程」,即使中國移動(941)早前明言縮減資本開支,但似乎對京信未有構成大影響;「中移動暫時未有意向說在那方面減,但深度優化並無減少」。
霍氏指出,資本開支中,無線優化比例介乎10至20%。整體來說,三個電訊商繼續有不同需求,如聯通(762)的WCDMA網絡覆蓋第二期即將展開,中移動須深度優化網絡,而中國電信(728)的CDMA2000投入在即,加上海外市場開始復蘇,故他對京信明年前景審慎樂觀。
至於他個人會否減持京信,霍東齡說:「順其自然,要看未來發展,確實有很多客戶問過我是否會減持」,他重申,將來若有配股售股的舉措,目的與購併沒有分別,「原則是要與京信有協同效益」。
正當各大企業高喊「回歸祖國」之際,霍東齡表明,「第二板塊暫時沒有考慮,一個板已足夠,我們又不是很大,沒有必要多做一套上市班底,這樣會產生成本」。他又表示,即使要集資,也不只限於上市,再者京信現時無集資計劃和需要。

暫無意回歸內地上市

談到京信的併購機會和策略,他說:「是有很多機會,但其實過眼雲煙,好像很多小鳥在天上,打不打下來是考慮協同效益,是有風險的」。
至於海外市場發展,策略同樣審慎,「每個市場策略不同,背後責任和制度一定要看得很清楚,不是一定要成立合資」;他透露,今年底開始供貨予美國AT&T,印度、南美以至俄羅斯亦已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