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裁縫手藝 贏盡名門賞識專題報道:20多雙巧手再現淺水灣

精湛裁縫手藝 贏盡名門賞識
專題報道:20多雙巧手再現淺水灣

淺水灣高尚地段,包藏香港出色裁縫的樸素歷史。淺水灣酒店由1920年經營至1982年。戰後十年,酒店來了姓宋的上海外灘頂尖裁縫世家,既開舖做官商華洋名人生意,也在近海灘的工場小屋收徒縫製西式女服,它把扎根這裏的20多位裁縫師傅從世界各地召喚,明天帶着家眷合共50人,再聚淺水灣,重訪工場舊地,緬懷當裁縫的歲月。
記者:冼麗婷

影灣園由淺水灣酒店改建而成,隔着淺水灣道近海一邊,紅磚屋頂米黃外牆的一組英國殖民地古老石屋,跟酒店同於1919年建成,舊車房變成現在豪華汽車陳列室,兩層高小屋GateHouse,地下一層就是當年裁縫工場。
貴氣風華的淺水灣,也有小裁縫力爭上游的空間。「呢度嘅師傅,冇人唔識游水。」60歲的宋文震,祖父宋耀生是上海外灘有利大樓(現在GiorgioArmani旗艦店原址)洋服店店主,父親宋長根是裁縫工場領班,上海大客包括青幫教父杜月笙的太太,著名影星胡蝶及李麗華,和數之不盡的各國領事夫人。

宋文震73年繼承父業

中共建政後,宋長根移居香港,1959年與國民黨空軍等合共3人取得淺水灣酒店裁縫店經營權,合資9,000元成立淺水灣服裝公司,一直以350元月租107A號地舖,為各地旅客及本地名流商紳的家眷,專做女裝西服,也做長衫。又以300元月租小石屋地下作居所及工場。
宋長根共收錄約20個裁縫學徒。10歲從上海來港的宋文震,小五輟學,跟從父親學習裁縫,「起初每日練習揸針、踩車、為料子縮水熨布,每月只得15元……,師傅300元,我父親也每月支薪500元。」石屋下層400平方呎實用面積,200呎是工場,五張裁縫「功夫枱」10人合用,日間工作,晚上成為上下格床,還有4個小閣仔是女師傅睡覺的地方,「夏天開晒熨斗,工場好焗好熱。」可幸背山面海,閒來暢泳釣魚,既學得謀生技能,也造就了4對佳偶,包括宋文震及妻子戚佩芳(Connie)。
1972年酒店收回小屋,1973年宋長根病逝,合資的世交移民美國,不擅交際的宋文震在第一次股災大時代獨自繼承父業,「我一見到有鬼佬喺出面就好驚,寧願佢唔好行入嚟。」守業10年,輸了手腕,贏在手藝,客人欣賞他老實又手巧,一個傳一個,最終開拓上門度身做衫事業,衝出淺水灣,服務南區、半山及山頂無數名人。

一同學習手藝的當年裁縫師兄弟,明日將在淺水灣重聚,緬懷昔日好時光。

沿用舊招牌加國經營

友善隨和的朱玲玲是常客,「佢好有教養,將霍震霆(前夫)嘅西裝改畀個仔着。」前特首董建華胞妹董建平也是他的客人,「佢住淺水灣,有次叫我送衫去香島小築。」港英高官、洋行、銀行大班、何東及鄧肇堅家族成員、以及滙豐私人銀行亞洲區行政總裁王以智都光顧他。老實裁縫,1996年移民加拿大時,由前怡和高層的太太寫推薦信,結果,他與妻子夫妻檔成為多倫多著名裁縫師,繼續以「RepulseBayTailors」在當地經營中式女裝,收費昂貴,但依然不愁生意。

由淺水灣酒店改建的影灣園。

宋文震親做時裝追求太太

裁縫學師工場一如和尚寺,當年四個女孩子準備到訪工場,宋文震(Tommy)向工場內的師兄弟宣佈:「明日有幾個女仔嚟,你哋千祈唔好走開。」見面加上緣份,Tommy與妻子Connie因此結識。
其實當時宋文震已奉父母之命與表妹拍拖;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的太子爺,與前衞表妹並不合拍。

宋文震與妻子拍拖時,在淺水灣暢泳成最佳節目。

沙灘暢泳成拍拖節目

半年後,元朗南生圍一次郊遊,他正式向Connie展開貼身追求,贏得一段從不爭吵的美滿婚姻。因為太太只會以書信向丈夫表達不滿。「我咁耐,收過Connie兩封信,自己一封都唔敢寫。」
雖然不敢妄稱淺水灣第一「裁」子,宋文震追求太太時,親手做過不少時款女裝,包括小背心配迷你裙、露背裙及絲絨套裝等等給太太,沙灘暢泳也是少不了的節目。
宋的父親收過四個女徒弟,其中一人喜歡放工後穿三點式到海灘游水,「曇花一現,幾日就走咗。」最終學滿師的,只有文震的姊姊與男仔頭美珍,與文震情如兄弟,有次兩人帶着地蓆步入海灘小凉亭後,消失在救生員望遠鏡視點之中,救生員立刻跑去「視察」,「唓,原來喺度賭三公!」

第三代以漫畫繪工場舊貌

一手促成老裁縫重聚淺水灣的,是宋文震的長子宋軒麟。10個月前,他知道影灣園希望建立文物廊,主動寫信給影灣園總經理甄柏禮,表示可以提共當年裁縫店舊物及大量相片,最終促成他形容為可一不可再的老裁縫聚會。

宋軒麟以漫畫繪畫印象中的淺水灣酒店及裁縫工場舊貌。

工場旁大樹祖母種植

「由曾祖父計起,宋家當裁縫近一個世紀,可惜我同弟弟無法承繼呢門手藝,唯一可以做,就係俾一班老人家舊地重遊,搞一次聚會,為佢哋留住歷史。」他的老爸宋文震從小就把淺水灣酒店當成神秘禁區,「酒店係高貴地方,我細路仔時一定唔准去。」70年代後期,宋軒麟與弟弟周日就會到淺水灣舖頭玩耍,到沙灘堆沙,他以阿拔筆名創作的漫畫書《餐餐有餸加》,附有當年淺水灣酒店、裁縫店舖及工場的圖畫。
甄柏禮說,舊工場小屋已變成員工康樂室。小屋旁一棵大樹,是宋軒麟祖母種植的,伴着小屋46年,「我希望大樹會繼續生存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