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數日氣溫預計最低跌回16℃,相信不少女生又會一包二包暖包貼上身。常言暖到入心,原來應該說暖入肚腩才對!今次測試的幾款暖包,全部放在肚腩最溫暖,因這位置範圍大血管多吸熱快,方可由內暖至外,手腳才會隨之變暖。
記者:郭佩韻
攝影:陳陶鈞
暖包比較安全
市面上買到的便攜式暖包大概分三種,有搖晃包內鐵粉發熱的即用即棄型、放入微波爐叮熱內裏種子核乾發熱的即叮即熱型、利用化學溶液發熱的循環再用型。比起用電力發熱暖蛋和暖水袋,暖包的確較方便安全,早前就有小朋友,在家用暖水袋暖床,卻意外令熱水漏出而燙傷,相比之下,暖包只要按指示用得其所,出意外機會較低。
最好喝熱飲
入冬手腳冰冷,怕凍女生多用暖包,有謂心血少致血液循環不足才會手足冰冷,皮膚科醫生史泰祖解釋:「身體未夠暖,是由於血管收縮,身體沒足夠血液運行,特別是手腳,所以會感覺冷。」如果想即時令身體變暖,用暖包可暫解燃眉之急,但謹記要放在適當位置,「要真正感覺到暖,應該由內暖至外,如果體內夠暖,暖氣便由內散發出來,只得手腳暖,其實不足以令整個身體變暖。」正確方法是把暖包放在肚腩,因為肚腩面積大,吸熱快,血管最多,當血管膨脹,血液流動,人體便會慢慢變暖,不過他亦提醒:「用暖包只是治標不治本,治標之法是喝杯熱飲,熱飲令身體暖及內臟,才可慢慢由內暖至外,只用暖包,很難完全令身體血液擴張,得不到持久溫暖。」
過熱焗頭痛
人正常體溫37℃,口腔、心臟及胸腹應長期保持37℃,家庭醫生關嘉美說:「人體一些外露部位如頭、耳仔、手指腳尖等,受外來低溫環境影響,很易變成低於正常體溫37℃,低一至兩度已經屬輕微低溫症,跌至28℃為嚴重,好易出現神志不清的問題,應立即求醫,以免出現虛脫顫抖情況。」用暖包時要小心,「用暖包能促進血液循環,確實可令身體變暖,但別貪暖一次過穿厚衫蓋棉被又用暖包,這樣會令血管過度膨脹,過熱會令人頭痛甚至流鼻血。」
三種暖包比較
究竟暖包發熱原理為何?一包二包內裏的物料是甚麼?且聽香港科技普及協會創會會長曹宏威和中文大學化學系教授陳建成解釋──
1.鐵粉暖包
價錢:$10-$30
成分:鐵粉、水、活性炭、蛭石、食鹽
原理:鐵粉遇氧氣便會發熱,水及活性炭含氧,搖晃暖包,三種元素撞上一起因而發熱,蛭石及食鹽等都是促使氧化的關鍵元素。
優點:價錢平,貼在衣服方便外出使用,保暖時間較長。
缺點:不能循環再用,用完即棄要添新貨。
2.種子核乾暖包
價錢:$45.9(d)
成分:車厘子核
原理:植物核子乾遇熱會保持溫度,放入微波爐叮熱,車厘子核瞬即存熱,令整個暖包暖起來。
優點:方便在家循環使用,用500火叮一分鐘取出即用,可代替暖爐。
缺點:存熱時間比較短,一小時內散走熱氣,家中要備有微波爐。
3.Gel狀暖包
價錢:$98(e)
成分:水及化學溶液
原理:壓暖包內金屬片,令化學溶液遇水,達飽和狀態後釋放壓力,溶液慢慢沉澱變硬發熱,越硬熱力越減退;冷卻後化學溶液會凝固,要浸熱水加熱軟化再用。
優點:外形美觀又多款,可循環使用,亦可帶出街。
缺點:存熱時間短,約只有40分鐘,經常要浸水加熱。
測試
放鐵粉暖包在身體哪部位最暖?意見紛紜:「腋下,探熱都探這位置啦。」「頸,與箍頸巾原理相同!」「大腿內側,越隱蔽位置越好。」統統都錯,現在模特兒肚腩、腋下、大腿和腳板各放暖包,5分鐘後測試各部位體溫,就會發現置放肚腩最溫暖。
貼士
1.老人家小心:
有高血壓老人家及患糖尿病人士,觸感減弱,對熱力不夠敏感,恐防灼傷了不自知。
2.免接觸皮膚:
任何時候,暖包最好別直接接觸皮膚,要貼在衣服上。
3.睡眠別用:
避免睡覺時使用,人睡着時意識薄弱,皮膚過熱甚至灼傷也未必察覺,未能及時取走暖包導致灼傷;也別穿太厚衣服連棉被再加暖包一起睡覺,好易焗到頭痛。
4.叮一分鐘:
放入微波爐叮暖包時要小心燙手,通常不要叮超過一分鐘。
5.鞠躬彎腰:
日本有研究指,肚腩貼暖包,連續做十次九十度彎腰動作,可促進血液循環,令身體更快變暖。
6.放對位置:
理論上置放肚腩最好,別自作聰明把暖包夾在腋下或膝彎,長期壓住這些關節部位,有可能出現肌肉麻痹。
7.貼身放暖包:
市面上有方便放置暖包的內衣褲售賣,非常體貼女生。
a.卓悅(23818838)
b.Jusco$10店(23883171)
c.Sasa(25055023)
d.日本城(31294458)
e.JCShop(25590226)
f.PeachJohn(2577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