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眼光 - 左丁山

歷史眼光 - 左丁山

最近有機會審閱一啲文稿,中英皆備,中文寫得唔錯,一份幾有深度㖭。但相關之英文譯稿初稿,只係硬譯直譯,不禁皺晒眉頭,於是職業病發,立即邊睇邊改,改吓改吓,知道唔掂,不如重新譯過。呢呢,乜嘢叫做眼高手低呀,原來做中譯英係幾辛苦嘅,自己譯完睇多兩次,唉吔,仍然唔可以出街嘅啫,怎麼辦?還是主辦單位有心思,搵專人譯過之後,再畀左丁山睇,直情好好多,非比左丁山之半桶水。
翻譯不易,英譯中猶可,中譯英咪搞我,一啲中文四字句都唔知點可以譯!之後閱報得知有翻譯大師之稱嘅楊憲益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五歲。楊先生在牛津研讀古希臘與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一位中國學生讀中國古典都話啫,竟然讀西方古典,非天才莫辦,求諸今日,已不可得;楊憲益把《離騷》、《楚辭》、《老殘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等書譯為英文,將荷馬所著《奧德修記》譯為中文,呢份心思與絕藝,非凡夫俗子可及。
可惜嘅係,楊憲益在一九四九年冇離開大陸,之後歷經反右、文革,夫婦兩人下獄,六四之後,被開除共產黨籍,對大人物嚟講,黨員只是虛銜,唔要罷就,但受政治折磨,對佢嘅翻譯工作造成好大障礙,中國嘅損失就大咯。倘若佢夫婦二人六十年前選擇到台大教書或是來港做大專教員,然後美國大學爭相禮聘之,以佢嘅才氣,必定成就更加驚人,對中外文化貢獻不止於此。

與楊憲益同一遭遇的,大有人在,令人感嘆。今晚中大新亞書院在會展舉行盛大晚宴,近千校友及書院之友出席,慶祝創院六十周年。新亞創辦人錢穆、唐君毅、張丕介三人不約而同,於四九年離開大陸,在極困乏環境中,創辦新亞,在不可能之情況下(新亞人所講之手空空,無一物,物質及精神上皆如此),艱苦奮鬥,卒得到各方援手,站穩陣腳,後來加入中文大學,已是餘話。假使錢唐張三人,如楊憲益、陳寅恪、季羨林等留在大陸,或如傅斯年、臺靜農等去咗台北,香港當然無新亞書院存在。三位先生當時如何審度時勢,看清歷史潮流,決定留在香港捱窮辦學嘅呢?左丁山一直搵唔到答案,不過愈係睇到佢哋三位同代學人留在大陸之遭遇,對佢三位之歷史洞察力,愈發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