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筵常開 - 蔣芸

素筵常開 - 蔣芸

在路上碰到相識的人,彼此總會拋下一句話:幾時飲吓茶,傾吓偈呀……就此別過,那幾時幾時……變成一張永遠無法兌現的支票。有多少人肯好整以暇,列出名單,訂好地方,研究好菜式,再一個一個電話去打,去約,夾好了大家都空的飯局,到時還要一個個去提醒,一個邀約,看似容易其實並不簡單,況且有些人特別重視家人相聚,抽不出時間,有些人身不由主,尚未爭取到隨時赴會的自由,有些人則一定要先問明有誰誰誰,有什麼特別的事,生怕一不小心被賣了豬仔,還有些人有着吾等不能理解的顧慮,總之,革命固然不是請客吃飯,到時赴會,但請客吃飯有時倒變成了大陣仗革命。
一向是無事相見的即興派,又有賈寶玉那喜聚不喜散的性格,也許只有生命中曾度過非常孤寂歲月的人才會明白,靜默無聲的餐桌,只有自己咀嚼之聲與濟濟一堂杯盤交錯,有骨落地的餐桌之分別。
你不約,我也不約,你不來,我也不去,像一座座山沉默的對望,山與山之間是千山萬水的距離,有限的年光等閒蹉跎,不知道那一天,忽然有座山消失了,在另一個國度,風涼水冷,相見時,還認不認得出彼此的模樣,那一個國度,那一個我們有生之年不會知道的空間,是否如靈異之說一般,仍然有知有覺、有記得、有遺忘、還能偶而聚來一些人只是吃吃喝喝,說說笑笑,聊聊,一起消磨一個夜晚。
聖賢也教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即使言不及義的閒聊也能聊出一些啟示,那些學問是書本上、螢幕上、網上也不能找得到的。
有些人視請客吃飯是苦差事,說什麼怕應酬啦,人在江湖啦,我則從不這樣想,且永遠有期待;不是等人請,也不是等着去請人,只是非常珍惜朋友之間的無事常相見,其他的,吃什麼,怎麼吃反倒其次了。
朋友之中有不少喜歡去名店,找名廚,點名菜,我則喜歡普羅大眾式的,若是請客吃飯,寫菜單時常會說:不要行貨呀;吃過人家的豪華之宴,還會埋怨幾句:你真的叫我們無以為繼呢,輪到自己,則照普羅不誤。
於我而言,有機會請客,而且別人惠然肯來,更是一件快樂的事,何時、何地、何人,誰與誰有心病,有疙瘩都不要緊,見一次面,豈不是一笑泯恩仇?何況,所謂的那些小八卦小是非,常不關乎恩仇,是雞毛蒜皮的事而已,老實說,若真能讓不咬弦的兩個人碰頭,而且對談,在言語中撞擊出火花來,豈不是令菜餚增加了辛辣之氣而更和味?豈不是比太客套、太拘束、太社交味的氣氛更對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