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泛民整固寄望於「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 李怡

蘋論:泛民整固寄望於「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 李怡

二十多年來獻身香港民主發展的李柱銘前天說,泛民總辭引發的爭議是他從政以來所見最大的政治危機。
此言不虛。只是,對這危機的產生、走向,尤其是能否轉危為機,尚未見有較細緻的分析。筆者不辭淺陋,願略談管見。
首先,危機是香港政治形勢所誘發的。
自中央提出17、20兩個普選時間表之後,香港大部份市民已基本上「收貨」。從這時開始,相信北京對港政策已集中在研究兩個普選的路線圖,也就是以怎樣的方式實現令北京放心的「普選」。終於,經一再拖延,特區政府提出的2012年政改諮詢方案,半遮半掩地掀出了底牌,17年的普選特首,就是提高候選門檻,使提名委員會可將中央不喜歡的人剔出候選名單,而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盛讚的澳門模式,更是只有一名候選人的選舉;至於20年普選立法會,則保留甚至擴大功能組別,並暗示保留功能組別也是「普選」。
這是非常嚴重的政治危機。因為倘若香港沒有普選,那麼廣大市民還可以力爭實現普選,而倘若落實了這種假普選等於普選的話,那麼香港的「普選」就定局了,《基本法》中的兩個實現普選的目標也算是完成了。香港人還有甚麼可以爭的呢?
這是擺在泛民與廣大市民面前的嚴峻的政治形勢。然而,泛民的主流意見仍停留在爭取2012年雙普選。他們不知道,大部份市民的2012理想,已因中央提出的17、20時間表而幻滅了。泛民應將政改焦點,集中在17、20實現怎樣的普選,也就是普選路線圖上。由於爭取2012已脫離了市民的期待,因此市民支持泛民政改的熱情,也逐漸冷卻。中央與特府於是在這樣的時刻,推出假普選路線圖,想乘民意冷卻的情勢過關。
泛民中多數人恐怕對這種危機感未予重視,而少數泛民中人,基於認為政改方案未有普選路線圖,而提出較激進的總辭公投方案。在市民對政改已感彈性疲乏的情形下,遊行、絕食等手段恐怕都難成氣候,因此總辭公投不失為一個可以嘗試的抗爭方案。只是這方案如此重要,在拋出前卻未有在泛民各政團間經過詳細討論,總辭的時機會不會削弱了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的票數?辭職的議員又再參加補選會不會給市民的印象是目的在「玩嘢」?補選能否讓市民聚焦於民主普選這議題?補選會否失去議席?這些必須詳細規劃的問題都未經討論就倉促拋出,確實有欠周詳。
這就是從外在的香港政治危機,誘發泛民內部關於總辭公投嚴重分歧,而產生李柱銘所說的「從政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
釐清了這危機的發生與走向之後,泛民是否可以就以下問題尋求共識:
一、認清當前最大的危機,是政府製造的,政府提出一個假普選的路線圖,誘發了香港的政治危機。在這危機面前,泛民宜一致對外,各政團的一切爭議、傷感情的過節,全部可以放下。二、應放棄爭取2012了,聚焦於爭取真普選路線圖。三、各種抗爭形式都可以討論,但除了總辭公投可使市民聚焦民主之外,其他還可以有甚麼方式?在當前民意趨向之下,遊行可以發動多少人?遊行之後可以有甚麼成果?四、總辭公投應怎樣避免一些負面議論?比如辭職的議員又再參選是否恰當?要怎樣安排才能產生全民聚焦真普選的呼應效果?

這關係到香港今後將定型在怎樣的普選體制中,幾乎可以說是泛民的終極之戰。泛民須推出他們的全部籌碼去搏,去喚醒市民,去掀起熱潮。而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筆者所寄望的民主派元老。希望他們不僅在幕後獻計,而應直接參與。
轉危為機,此其時也。逆轉勝之機,將可使泛民從頹勢中奮起,並激勵下一代泛民接班人走向成熟。
我們都不喜歡老人政治。但對於一生為民主奮戰而至今壯志未酬的元老,筆者想到的是曹操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烈士,這裏指志向遠大的英雄。現正是激發暮年烈士壯心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