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支持五區總辭公投的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前天晚上公開呼籲暫時放慢推動總辭,以免使民主派內部的矛盾激化,以讓不同政團有更多時間溝通及凝聚共識。他擔憂繼續大力推動五區公投會令人覺得泛民為了「兩條路線」互相爭拗,令支持民主的選民混淆,這既不利於爭取五區公投取得理想效果,更可能有損香港的民主發展。李柱銘又說:「家最開心係阿爺同唐英年,見我哋自己打自己。」
李柱銘說的很對,泛民主派自己打自己實在既不必要也有礙於香港的民主發展。應該看到,市民目前面對的政治死胡同、政治困局跟幾年前沒有絲毫改變。承諾一次過及徹底解決政改死結的特首曾蔭權先生出爾反爾,違反承諾,不肯在落實雙普選上出力。有憲制政治責任推動雙普選的特區政府拿出的政改方案如同騙局,沒有普選路線圖,沒有盡力改善功能組別的代表性及承受性,沒有承諾至遲在二○二○年取消所有功能組別。北京中央政府一再明示暗示助長政治特權的功能組別議席應該以某種形式保留。
從這樣的情況來看,香港的民主發展並沒有因為定下了普選時間表而變得較容易。相反,不管是北京政府或香港的建制派都在千方百計為民主發展設置新的關卡,新的路障,新的絆腳石。為了打破這樣的困局,為了清除通往雙普選之路的重重障礙,支持民主的市民及政治團體必須團結在一起,必須避免互扯後腿,以在議會內及議會外凝聚最大的力量,最大的民意民氣,迫使當權者作出轉變。
過往的經驗清楚說明,只有當支持民主的力量能團結在一起才能發揮積極作用,才能令政府包括中央及特區政府順應民意作轉變,○三年的五十萬人大遊行就是最佳的例子。大遊行的主軸是民主、人權及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參與團體及政黨各自也提出了其他訴求包括勞工保障、新聞自由……等,但在籌辦過程中,在行動中,不同團體及政黨沒有因這些不同的訴求而罵戰而互相批評,而是本着求大同存小異的精神互相包容,互相合作,互相支持,最終產生了五十萬人在烈日當空下上街抗議的壯舉,導致二十三條立法束諸高閣,促使多位問責官員以至前特首董建華下台。
要打破當前的政改困局,我們需要同樣的包容,同樣的凝聚力,同樣的團結精神。更何況在畸形及不民主的政治體制下,支持民主的政團的資源比建制派及親中政團緊絀得多,要動員市民或搞甚麼大型群眾運動也困難得多。在這樣的劣勢下,泛民主派政團更有必要把爭取民主這個共同目標放在首位,逐步化解各派在具體爭取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分歧,然後盡力互相配合,務求抗爭行動包括遊行、五區總辭公投都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都能動員市民積極投入。
正如李柱銘所言,停一停、傾一傾比互相指摘、互扯後腿好得多!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