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面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瘤,外表看似非常嚇人,也有人擔心是傳染病,原來是患上遺傳性疾病神經纖維瘤的症狀。患者身上會不斷長出大大小小的瘤,部份患者甚至因為瘤是長在重要器官上,例如心臟或腦部,有機會變成惡性腫瘤而威脅生命,現時沒有藥物可控制或治療此病,患者只能與身上的瘤共存。 記者:鍾麗霞
今年40歲的政國,自小身體已長出一個個小瘤,當時無特別理會,到了10多年前,連面部也長出很多纖維瘤,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求診,才逐步了解是患上神經纖維瘤,「因為成面生晒瘤,出街好多人都用奇怪眼光望我,試過搭小巴俾個師奶鬧我,生得咁醜樣就唔好出街嚇人。」雖然不論返學、工作或日常生活也受盡歧視,但政國說不會刻意減少出街,最重要是能夠接受自己的外表。
政國說現時因重症肌無力症及視力問題需在威院定期覆診,但醫生對其身上的神經纖維瘤束手無策,其中一個長在腰部的纖維瘤更越來越大,「以前都割過三個瘤,但醫生話割咗都有機會生番出嚟,加上家啲瘤唔會危害生命,所以唔會再幫我割,去私家做太貴,負擔唔起。」雖然對於旁人的歧視眼光已麻木,但他仍希望可在公立醫院割去面部幾個特別顯眼的瘤,相信別人的奇異目光可減少。
患者:俾人當怪物
曾有長達10年時間失業的政國說,即使此病不影響他的工作能力,但很多時見工也被拒諸門外,「成日會俾人當怪物,就算搵到工,同事都唔敢同我接觸。」他表示在現時經濟環境較差的時候,很擔心會成為裁員目標。
皮膚長出咖啡色斑也是神經纖維瘤常見症狀之一,今年18歲的小雨,雖然皮膚上沒有難看的小瘤,卻有很多咖啡色斑,「讀小學嘅時候成日俾人笑我係斑點狗,甚至有人以為我有愛滋病。」
由於小時候經常被欺負,加上聽力有問題,令小雨不敢與人接觸,變得很孤僻,後來在同學鼓勵下,才開始多說話,中五畢業後,現正修讀設計課程,「女仔都貪靚,最驚係唔知幾時啲斑生喺面,又無得醫,覺得好無奈。」
公立醫院無專科診治
【本報報】神經纖維瘤是一種遺傳病,約一半患者由父母遺傳,另一半人則由基因突變引起,此病分第一及第二型,醫學界估計前者每3,000人中就有一名患者,後者則每25,000人中有一人,以此推算,本港估計約有2,000名神經纖維瘤患者,但現時公立醫院並無專科診治此病,患者只能按病徵奔走於不同專科求診。
互助小組提供支援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社工王劍豪形容,神經纖維瘤屬邊緣病患,在公營醫療資源緊絀情況下難獲得適當支援,連病人的正式統計數字也沒有,「以前兒科都會將成年患者轉介去成人專科跟進,家就唔會,除非個病人有事,要自己去排專科。」
他指患者除要面對病情突然惡化這個計時炸彈,不少面部症狀嚴重的患者更是長期失業,加上情緒困擾,患者其實需要包括醫療、心理與社工等跨專業的支援。為了將患者組織起來,該會最近成立神經纖維瘤互助小組,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支援服務,查詢電話:2794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