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兩個月前,英國前首相貝理雅被視為新設立的歐盟常任主席的大熱門人選,他的繼任人白高敦更是全力替他奔走拉票,並曾一度得到歐盟另一大國──法國的支持。但到近幾個星期,貝理雅的聲勢大幅滑落,不見經傳的比利時首相范龍佩(HermanVanRompuy)則一躍成為眾望所歸的人選,並在上周五正式獲任命。
也許白高敦真的全力為貝理雅拉票,希望這位過早退休的待業政客有另一個發揮才華的機會,但只要稍稍明白歐盟發展的歷史及過程就知道,貝理雅是不可能成為歐盟常任主席的,也不可能在歐盟找到他的一片天。
西歐各國從歐洲煤鋼共同體發展到今天的歐盟的確有了很大的轉變,各國在經濟、貿易、勞工、出入境等政策方面的協作、融合比以前大有進步。但是,這些轉變並不意味歐盟已變成形同聯邦的「歐洲合眾國」(UnitedStatesofEurope),並不意味歐盟成員國已準備放棄本身的國家主權。相反,歐盟的主要國家不管是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仍然堅持歐盟是主權國家的組合,最終的權力仍然操控在各主權國政府而不是歐盟委員會或其他歐盟架構。
在這樣的考慮下,歐洲各國領袖自然不想有一位搶鏡、巨星級的歐盟常任主席,以免本身的風頭被搶,以免歐盟的官僚架構喧賓奪主。貝理雅是世界知名的領袖,知名度比大部份歐盟國家領袖高,本身有相當的國際聯繫,大有能力把歐盟常任主席這個職位變成有實質影響力的歐洲總統,跟各國領袖平起平坐;甚至自定計劃,不受各國政府節制。面對這樣的風險,各國領袖怎麼肯、怎麼敢任命貝理雅當歐盟常任主席呢?
撇開貝理雅的個人因素,英國向來是歐盟中的壞孩子,在很多重要政策上都跟歐盟其他重要成員國若即若離。當歐盟各主要國家在十年前放棄本身貨幣,統一使用歐羅(Euro)時,英國先是冷嘲熱諷,幸災樂禍;然後則作壁上觀,一再推遲加入歐元區的決定。在外交政策上,英國經常跟歐盟各國不協調,一心跟隨美國老大哥的腳步,令歐盟各國包括德國、法國深感不是味兒。既然英國在經濟、外交上跟歐盟經常不同道,作為歐盟主流的德、法、意等國自然不願意找一個英國政要成為歐盟的代表性人物了。
比利時首相范龍佩知名度雖不高,但該國從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始已是核心成員,比利時又一向緊跟德法這兩個歐盟核心,不管是為了投桃報李還是同聲同氣,范龍佩都是不二之選。貝理雅只好讓賢了!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