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佈的政改方案,其保守甚至反動程度,本屬意料中事。令人意外的,是官員的嘴臉。從唐英年回應何秀蘭的「係」、到曾蔭權的所謂權衡輕重、以及林瑞麟說五區總辭後補選必須耗費大量公帑之說,不過標示着四個字:厚顏無恥。
不過,細心一想,就發現他們如此胸有成竹並非毫無理由。像唐英年那種嘻皮笑臉,恬不知恥的行為,竟然只有《蘋果日報》以及兩份免費報紙(分別為《AM730》及《都市日報》)有所提及。星期日看某電視台的午間新聞,報道林瑞麟的說詞時,背景已經打出「五區總辭,浪費公帑」的標題。這些傳媒機構,不是標榜着自己客觀、持平嗎?不是說自己事事關心嗎?怎麼可以斷章取義,甚至將某些事件消音?
透過辭職帶起公投
與之相同的,是本港部份學者的政治取向。在五區總辭方案消息出現後,一批學者相繼在媒體質疑方案的可行性。他們或以政治成效、或以民意調查已經顯示民心所向、甚至認為泛民的所作所為有騎劫選民之嫌。但他們總是有意無意忽略或輕視一件事:五區總辭的目的並非單純的請辭,而是透過辭職帶起公投,從而令公眾得以就一個重大政治議題發表意見並提升公民素質,藉此向政府顯示民眾的取向。事實上,拖沓二十年的政治改革,已經需要一場民意的公決以決定其走向,這是管治階層一直迴避的問題。
當社民連和公民黨準備就緒的時候,民主黨卻在五區總辭、全民公決中一事進退失據,甚至陷入內部分裂的情況,其領導層依然說參加方案並退出議會是投降主義。如此,不是令親者痛,仇者快嗎?民主黨所爭取的民主香港,究竟是承諾,還是大話?是真心透過社會運動以達致雙普選和民主社會的出現,還是藉着民主這個議題把自己推往道德高地,以取得選票及更多的資源?
以公決摑政府一巴
當了解這一切後,無怪乎唐英年在電台節目聽到一位聽眾問他害不害怕一百萬人上街的時候,能哈哈大笑。因為,他知道,政府早已佈下天羅地網,把反對者打壓成一群弱勢的小眾。所謂一百萬人上街,不是一個笑話嗎?但是,筆者依然相信,會看到一百萬人上街的一日。現在,在網路上,在形形色色的討論會中,不少有志之士正在為全民公決方案作出努力。他們多是名不經傳的小市民,在資源上、權勢上,都比不上那些管治精英和上層權貴。但他們依然付出寶貴的時間和資源,為一個持續二十年,仍然遙不可及的理想而奮鬥。當他們的行為,感染身邊的人,並且一傳十,十傳百的傳遞開去,筆者相信,那就是百萬市民上街,並以公決方式狠狠地摑政府及權貴們一巴掌的時候。
香港市民,請你們站出來,這可能是最後,亦是最重要的一次,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
孫進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