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四萬億(人民幣.下同)刺激經濟措施,保了「八」但同時埋下信貸風險隱憂。中銀監主席劉明康表示,目前面臨最大挑戰是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信貸風險。他指結構調整「任重而道遠」,銀行業須提高資本緩衝和撥備覆蓋率。 記者:尹燕麗
劉明康批評,由於中國市場經濟歷史較短,各銀行仍缺乏經驗,同時由於所有權問題,一些銀行高管缺乏長期責任感。
一大型銀行擬增資
過去數月監管者不斷提點銀行界要注意信貸風險,由熱賣的房地產以至中央項目。劉明康上周提及息差對銀行經營壓力後,昨日在《金融時報》署名文章,指產業結構調整是內銀一大挑戰。
內地銀行界人士指出,劉明康所指的產業結構調整,正與中央目前調結構有關。以他們為例,今年上半年借出的大部份貸款,全屬中央支持的項目,其中不少與10大產業有關。9月開始,中央決定調結構,打壓產能過剩行業,一些項目被迫「下馬」,銀行要收回已貸出款項,這就是風險所在。他再舉例,產煤大省山西省要合併煤礦,或者要關閉小煤礦,亦是一個政策風險。
據悉,今年內地新增貸款有機會高達10萬億元,但個別銀行已開始「消化」不來,招商銀行(3968)、民生銀行(1988)和興業等相繼透過發行新股增資,連一家大型銀行亦研究增資擴股。
該間研究增資擴股的銀行,今年在新增貸款市場是十分積極進取。據悉,該行早前檢討今年首三季新增貸款組合,同時研究明年的新增貸款,若保持在最低7萬億元水平時,該行應如何部署明年融資策略。
在該行進行檢討時,發覺明年若要保持新增貸款的市場佔有率,其現有資本充足比率將面臨相當壓力,故進一步研究是否有需要增資擴本,應付未來龐大的信貸需求,但研究仍未有定論。
儘管增資擴股未有實質建議,但該行已開始調整手上借貸組合,將一些前兩年的借貸賣予資產管理公司,「賣的都是不良資產比率偏高,這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令銀行有更多借貸空間。」
指未到退市時機
對於有關方面在西方金融機構尚未解決資產負債表內規模龐大的遺留資產前,就為避免風險、緩解市場恐慌,而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劉明康亦有批評,認為是本末倒置,將「車」放到了「馬」前。他表示,在清理資產負債表前,談論退出策略為危險之舉。
他指出,中國利用傳統的比率、限額和目標,結合壓力測試成功控制風險,有效抑制期限錯配、降低大型銀行對資本市場融資的嚴重依賴。他建議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活動應保持適當防火牆,各自發揮引擎作用。
劉明康談管理之道
‧寬闊的視野,沒有這點,我們可能一心尋找玫瑰,而錯過身邊的紫羅蘭之美
‧搭積木法,沒有這點,我們可能只知治病而不知防病
‧先後次序,沒有這點,當我們尋找路線圖的時候,卻把車放到了馬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