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長期照顧癌症小朋友,身為家長的心力交瘁。黎媽媽過去八年多,每日幾乎貼身照顧患腦癌的恩妤,對於女兒小學剛畢業就患癌,多年來更因電療的副作用令健康不斷變差,甚至不能說話、進食、走路,黎媽媽說沒有灰心,仍然鼓勵癌病兒童的家長,「有得醫一定要畀心機醫,要堅持到最後。」 記者:鍾麗霞
黎媽媽記得女兒2000年開始病發,最初只是食慾不振,變得很瘦,「初初以為佢有厭食症,睇醫生食咗開胃藥都冇好轉,拖咗成年幾,入醫院檢查先發現個腦有三粒瘤。」恩妤完成了化療及電療的艱苦療程,腫瘤縮小了。她撐着疲倦的身體仍然堅持上學,可惜念了兩個多月中一,還是因體力太差要放棄。當大家都以為癌症噩夢已過去時,恩妤先後三次因嚴重抽筋昏迷入院,才發現腦部已被電療所傷,身體及智力也不斷轉差,四年前再一次抽筋蘇醒後,就要完全依賴媽媽照顧。
「每日對住個女會覺得好大壓力,佢連最基本嘅生活都享受唔到,佢曾經都好努力,希望可以好番,見到佢家咁樣,真係好難過。」幸好獲得兒童癌病基金幫助,現時定期有護士家訪,既可與黎媽媽傾談,也可幫忙照顧恩妤。
中心提供遊戲治療
為了紓緩家長的照顧壓力,以及為癌症病童提供輔導,兒童癌病基金開設了暫顧及復康中心,父母可將病童暫留中心照顧。
兒童癌病基金暫顧及復康中心主任林國嬿指,中心房間有特別設計、可供行動不便病人躺下洗澡的浴室,她表示一般家庭的廁所較狹窄,有需要的病人可使用該沐浴設施;中心的遊戲室設施也可為病人提供一對一的遊戲治療,有助減輕癌病帶來的恐懼及焦慮。
腦癌病徵不明顯 延誤求醫
【本報訊】本港每年有30至40宗兒童腦癌新症,由於初期病徵不明顯,很多時延誤了診斷,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兒童腦癌平均會延誤三至四個月才確診,家長經常替子女轉醫生是延誤斷症的關鍵之一。兒科專家警告,腦癌令顱內壓升高,嚴重可令腦組織受壓迫,甚至走位,有致命危險。
僅頭痛嘔吐
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副教授陳志峰稱,本港每年約有160宗本地兒童癌症個案,當中30至40宗是腦癌,約七成患者可以完全康復。他表示兒童腦癌無上升趨勢,但該學系一項研究發現,患者普遍有延遲診斷的情況,例如白血病一般可在發病兩至三周內確診,但腦癌則可延誤三、四個月,很多小朋友只出現頭痛、嘔吐等輕微症狀,「佢哋可能淨係朝早起身先嘔,第二日又唔嘔,十幾日之後再嘔,開頭好難發現。」
陳志峰指,未能及早斷症其中一個原因是家長不停轉醫生,「第一次睇醫生冇發現,到第二、三次醫生就會警覺,但如果係睇三個唔同醫生,就未必有發現。」
膠質瘤、髓芽母瘤及生殖細胞瘤是三種本港最常見的兒童腦癌,由於腫瘤長在腦部,患者即使康復,很多時智力會輕微下降,少數患者卻會因電療副作用,引發嚴重後遺症,要依賴別人長期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