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改革」,要成立一個「顧問委員會」,在上面對廣播方針「提供意見」,又引起一片喧鬧。
自從「港人治港」的十二年,任何新湧現的主意,即所謂newideas,可以一口斷定,都不是這個海港裏的超高薪中環精英的殖民小腦袋能「創意」出來的,必定全部抄襲自英美,不然就是像「普選」的定義一樣,將會由「中央」決定。
政府的電台之上成立「顧問委員會」也一樣,像小猩猩模仿人類穿衣服抽煙一樣,抄襲自英國的BBC。
BBC在名義上,由一個董事會(BoardofGovernor)管轄,各董事由政府委任社會各界精英出任:退休法官、資深銀行家、學者、勳爵。
但人家的政府電台,百年來製作了許多風行全球的節目,像《唐寧街風雲》(Yes,Minister)、《天與地》、《羅馬》、《伊利沙白皇后傳》,BBC的紀錄片,眾所公認,是人類現代文明的精品。
然而,即使如此,BBC的董事會,名聲也不怎麼樣。《唐寧街風雲》的編劇謝東尼(AnthonyJay),最近回顧他寫這套名劇的發跡史時這樣說:
「在名義上,BBC由董事會管治,就像政府的內閣,這幫人從外面空降進來,任期只有幾年,對廣播事業一無所知。我們從心底裏蔑視他們,否定他們存在的價值。他們就BBC什麼社會責任之類的公開發言,我們一概當耳邊風。只有我們才知道觀眾想看什麼,我們才懂得製作,我們時時告訴這幫人,靠邊讓開,不要阻擋我們。」
謝東尼說:「有觀眾看的節目,就是民主。沒人看,收牌照費怎說得過去?但製作什麼節目,我們不需要誰來『指引』,如何決策,不必由公眾審閱。」
說得很「寸」?不錯,有料之人寸得起。《唐寧街風雲》行銷世界八十國。BBC由納稅人供養,年耗三十五億鎊,也就是近五百億港幣,編導和經理,被指為高薪大花筒。
但對全世界的觀眾,whocares?只要香港的HMV還有BBC製作的自然博物紀錄片,有大衞艾登保祿第一流的英文旁白,有精麗而如詩的攝影和音樂,就好。
前宗主國做得到的,非洲的烏干達和乍德之類,時間證明了,他做不到。很不幸,這是殖民主義的人類學理性基礎。拼命模仿,也沒有用,最多只換了刀叉,照舊吃人肉。或許因為如此,這世界才有這許多熱鬧可看,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