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五區總辭變相公投之外,沒有別的路 - 李怡

蘋論:五區總辭變相公投之外,沒有別的路 - 李怡

政改諮詢方案以2017、2020普選方案超越今屆特區政府權限為由,拒絕提交普選路線圖。這是荒謬的托詞。任何政府都有一定任期,但都不會只作任期內的規劃,不會只做任期內可以完成的事。高鐵、西九、其他基建,有的甚至連啟動都不在今屆任期內,若下屆政府停止撥款或反對興建怎麼辦?是不是因超越了今屆政府任期,就停下來不去推動?更何況17、20的普選時間表已由人大敲定,也就是說,已有了一個目標,2012政改就必須向這個目標邁進,大幅增加市民參與的普選成份乃必然之舉,不這樣做那麼17、20是否真正實行普選反而引人疑竇。未有普選時間表的05年政改方案原地踏步還勉強說得過去,有了普選時間表的2012政改方案再原地踏步就怎麼也說不過去了。
2012年方案有沒有普選路線圖呢?輿論普遍認為沒有,但實際是有的。只不過並非普世公認及符合我們理解的普選路線圖,而是有中國特色的普選路線圖。
林瑞麟說,新增五個功能組別議席由區議員間選產生後,立會70席就有六成由地區直選或間選產生,所以是一個民主進步的方案。全世界都知道,間選不是普選,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普及而平等的投票權利,而是可以操控的「選舉」。但按中國特色,以及林瑞麟解釋,這就是民主選舉。因此,這是邁向將來35個功能組別都由間選產生的中國特色「普選路線圖」。學者關信基甚至認為:「有可能連地區直選也透過類似間選產生。」
被問及是否要取消功能組別時,唐英年反問聽眾:基本法哪裏有說取消功能組別呀?不錯,基本法確實沒有說要取消功能組別,不過基本法第68條說,從現在的選舉方式「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就不知何所指了。唐英年的說法並不新鮮,因為早有中國涉港高官說過,功能組別也是普選啦。
提高特首選舉的提名門檻,也是中國特色的普選方式。只要看看早前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如何稱道澳門的等額選特首就一清二楚了。
2012政改諮詢方案的普選路線圖已很清楚,就是間選即普選,保留功能組別即普選,特首提名全在中央掌控之內就是普選。
且撇開人人應有平等的政治權利這個基本人權不談,這種中國特色的選舉體制施行於香港這一制,行不行得通呢?從回歸以來,尤其近幾年施政情況來看,實在是問題重重。香港的成功在於機會的平等。而要保持機會平等,防止政治特權,在於制衡。再英明的政府,也不可能做甚麼事都對,因此,立法機關的制衡很重要。現在政府在立法會提出的任何法案,在功能組別為主的保皇派護航下保證一定通過;政府做錯了事,議員提出的指摘議案,就一定被分組點票否決,於是,政府有錯不能糾。議員自然也有對有錯,在一人一票的普選制度下,議員表現不佳,在下次選舉中就會被選民唾棄。但現在大部份的功能組別議員,不論表現如何,不管選民怎麼不滿,他們都能確保自己的萬年議席。
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有錯不能糾,是近幾年政府失誤越來越多,以及引起市民對官商勾結越多質疑的原因;也是市民對立法會的評分趨下的原因。缺乏新聞自由的澳門,市民惟有啞忍。但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國際城市,言論自由至為重要。立法無力,輿情洶湧,政府成了動輒得咎的弱勢政府,別說強政勵治,就算是行政主導也在輿情下顯得有氣無力。

政改諮詢提出的中國特色普選路線圖,看來是北京的想法多於是特區政府的主意。為免使香港這一制步向沉淪,市民需要直接參與。目前看來,除了五區總辭變相公投之外,沒有別的路。公投未必有效,但至少是市民全體參與表達意向的一個手段。每一個市民都應藉此向中國當局和全世界表示,在挽救香港沉淪的過程中,你沒有缺席。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