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增議席徒耗公帑 拆鳥籠才有民主 - 李平

蘋論:增議席徒耗公帑 拆鳥籠才有民主 - 李平

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重申,新政改方案增加五個由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的立法會議席,「是更民主的方案,亦含有朝着普選邁進的成份」。特區政府將一個違背主流民意、增加功能組別議席的政改方案,包裝為「大幅提高民主成份」,顯示高官們安於接受北京施捨的鳥籠民主,無意走出政制發展的困局,泛民議員、市民如果坐等政府良心發現,還能有普選時間表和路線圖嗎?
政府刻意提升區議員在立法會和特首選舉委員會的地位,美其名曰「提升民主」,實在是混淆視聽、自欺欺人。
立法會在實現議員普選之前,如果要向普及、平等的選舉原則靠攏,有兩件事可做:一是選舉時應該減少功能組別議席;二是立法會運作時應該取消分組點票制度。政改方案只建議增加分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席,並未改變現有鳥籠民主的格局,何來民主的進步?
特首選舉委員會的人數由800人增至1,200人,其中政界新增100人由區議員選出,無異於提高了中聯辦控制的票數,而參選特首的提名門檻由100人增至150人,更無異於封殺泛民參選的空間。如此選舉辦法,較之05年1,600人選委會方案及07年特首選舉的門檻,何來民主的進步?
在不普及、不平等的選舉下,立法會議席的增加,絕不是民主的擴大、民主成份的提高,反而首先是公帑開支的增加,況且,香港立法會議員與人口的比例已極高,現有人口約700萬,如果立法會議員增至70席,相當於10萬人口一席。而美國人口約3.08億,眾議員有435席,相當於70萬人口一席;台灣人口有2,300萬,立法委員去年由225席減半至113席,相當於20萬人口一席;南韓人口有4,900萬,國會議員有273席,相當於18萬人口一席。
香港立法會一位議員的薪酬、醫療津貼及工作開支償還款,一年高達182萬元。如果增加的只是跟着北京、跟着政府學舌的鳥籠裏的鸚鵡,市民有必要每年為此多支付182萬元公帑?值得嗎?
如果09政改方案,最終未能提出普選的確切時間表、路線圖,反而要增加10個議席,令市民每年要增加1,800萬元的負擔,這樣的方案被否決,實在毫不足惜!
香港政制發展要走出困局,首選當然是2012年實現雙普選,結束北京製造的鳥籠民主。如果未能實現2012年雙普選,次選就是要北京確認2017年普選特首、2020年普選立法會的法定時間表,確認特首提名門檻不被提高、確認立法會普選會廢除功能組別。
但是,面對特區政府已淪為北京傳聲筒、樂當鳥籠裏鸚鵡的現實,面對北京對香港政治、經濟控制實力劇增的現實,無論要爭取普選路線圖,還是要爭取2012年雙普選,都難再寄望於特區政府。因此,無論是五區總辭,還是泛民議員總辭,都應提上日程,惟有更堅定、更大規模的行動,才能讓北京明白:香港要的是普選,而不是鳥籠民主。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