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脊椎除了支撐身體,同時也保護體內的神經線,以往腰椎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不多,患者或因手術風險高而放棄,被迫接受現狀,強忍症狀帶來的不便,生活質素大受影響,甚至需以輪椅代步。專家指,現時已有多種治療腰椎脫位的方法,手術安全性不斷提高,鼓勵患者不要諱疾忌醫,盡早接受合適治療。 記者:梁瑞琼
以外國研究指約4%至8%人口有腰椎脫位推算,本港約有42萬名患者。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藍明權指,腰椎脫位即兩塊相連的脊椎不能前後對位,部份50歲以上患者因關節勞損,加上椎間盤退化,使腰椎關節不足以承托身體重量,令脊椎骨前移,前方壓力增加,更可引發椎間盤突出、骨刺等。糖尿、骨質疏鬆、懷孕及肥胖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輕微患者可物理治療
藍明權指,腰椎脫位令椎管及神經孔收窄,嚴重者可致神經線受壓,患者休息及靜止時會全無症狀,但站立或走路數分鐘後,便會出現腰背痛、雙腳麻木及痹痛等症狀,甚至晚上睡覺時小腿抽筋,「瞓低時冇移位,椎管寬啲,但企起身時腰椎移位,椎管就細咗,就會壓到神經線。」嚴重者更會大小便失禁,雙腳乏力。
即使症狀為生活帶來困擾,但較少患者會接受治療。藍明權指,以往手術的風險較大,患者多不會冒險,故會選擇接受現狀,以為是唯一的方法,但現時已有針對不同病情的治療方法,安全度也大為提升。他指,約四分一患者病情屬輕微,可先接受非手術治療,如物理治療、針灸、減肥及射頻治療等。
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嚴重神經受壓引致大小便控制困難,甚至要以輪椅代步者,則可考慮手術治療。藍明權指,近年引入後脊椎融合手術,利用X光導航,在患者背部開四至五厘米傷口,以鈦金屬鋏糾正及固定移位的椎骨,由於固定位置在椎骨的棘突,可減低傷及神經線風險,但椎骨碎裂者並不適合,3%患者或會再移位。
人均年齡升患者增加
本港最少有三名患者已接受此手術,治療後症狀已改善,一般在手術後第二天可正常走路,兩至四日後可出院。隨着人均年齡上升,藍明權估計腰椎脫位患者將有增無減,建議市民避免危害脊椎的動作、增強腹肌背肌、戒煙,若出現症狀應及早求診,接受合適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