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27國領袖昨日(周四)舉行工作晚宴峯會,推選首位歐盟常任主席和外長。歐盟設立這兩個新職旨在提高歐盟的運作,可是遴選機制黑箱作業,加上成員國各有打算,德國和法國為保領導地位,堅持主席一職沒有實權,並且應由小國領袖擔任,無疑要把覬覦此職位的重量級人物、英國前首相貝理雅(TonyBlair)攆走。
新主席角色 成員國分歧大
峯會在本港時間今晨1時,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舉行,歷時三小時。由於各國就主席未來應擔當的角色和人選有重大分歧,不排除會議要延續至今日。
設置歐盟常任主席是2002年由貝理雅跟法國和意大利提出,貝理雅當時期待歐盟主席是有實權的超然領袖,而他一直被視為大熱人選,但英國將民族和國家利益置於歐盟這個邦聯之上,引起歐盟火車頭的德法兩國不滿。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Merkel)和法國總統薩爾科齊(NicolasSarkozy)主張找一個影響力較小的人出任歐盟主席,加上英國不屬歐元區成員,擔心由英國人任主席會影響歐元區國家利益,因此反對貝理雅任主席。
白高敦B計劃爭經濟主導權
德法兩國領導人私下達成共識,支持比利時首相范龍佩(HermanVanRompuy)出任歐盟主席,因比利時跟德、法立場一致,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
由於德國一直照顧小成員國的利益,因此范龍佩的提議或會得到歐盟中的小國支持,因為在歐盟27國中,只有七國的人口超過1,700萬,小國都擔心,由大國領袖出任主席,會損害小國的利益。
但德法閉門造車,必定惹來英國和那些希望擴大影響力的東歐國家不滿。英國首相白高敦(GordonBrown)雖然仍力撐由貝理雅任主席,但明知阻力極大,加上外相文禮彬不選歐盟外長,白高敦惟有啟動「B計劃」,集中火力爭取由英國人出任歐盟三個涉及經濟的專員職位,力求英國可以在歐盟的經濟政策上有主導權。
英國《金融時報》/《衞報》/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