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與胡錦濤會面後,雙方發表一份近年峯會後最長的共同聲明,從高層互訪、軍事、經貿、地區安全,到文化交流、環保及氣候變化等,覆蓋大部份中美間的議題。不過,聲明內容空泛,缺乏新意,唯一亮點就是中美關係新定位──「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從中可看出奧巴馬今次訪華的讓步。
二十年前的中美關係,因北京當局「六四」血腥鎮壓民運而陷入谷底,直至十年後克林頓訪華才走出此陰影。此後,克林頓將中美定位為「戰略夥伴關係」。繼任的布殊不滿對華過於軟弱,上任之初稱中國為競爭對手,但「九一一」後,美國全球反恐戰需中國合作,對華態度逐漸軟化,其後將兩國定位為「建設性合作關係」。
那麼,奧巴馬時代的中美關係定位,跟前兩任有何分別呢?無論克林頓的「戰略夥伴」,還是布殊的「建設性合作」,都比較進取、正面,以彼此利益為主。也可以說,當時中國有求於美國,經濟上也極依賴美國,因此以兩國戰略及經濟利益為餌,圈住美國,讓白宮不要動輒破壞兩國關係,損害彼此利益。
今次奧巴馬訪華將兩國定為「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則是保守和負面的,意味着兩國的合作,主要聯手應付未來的共同挑戰,而非維護大家的利益。但這種變化更能反映中美關係的真實現狀。
以前的定位,雖然着重彼此利益,但有點畫餅充饑,只反映雙方對中美關係的美好願望。相反,奧巴馬務實的明白到,今後的國際問題,都必須得到中國合作才能解決。因此,他今次訪華,放下全球霸主的身段,承認中國崛起的事實,希望透過兩國關係的新定位,將中國納入目前的國際秩序。
此外,兩國關係定位的轉變,也體現了北京在中美關係上,已轉守為攻。以前「戰略夥伴」或「建設性合作」關係,有很強的權宜性,但金融海嘯後,北京至少能維持表面風光,比美國強多了,從而就有了議價能力,「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就反映了雙方更平等的地位;而且,今次聯合聲明,人權、西藏、人民幣滙率等北京不喜歡的議題,不是輕輕帶過,就是全沒蹤影,北京一直渴望的科技合作,則率先在環保能源及太空領域取得突破。
不過,美國的讓步、奧巴馬的低姿態,對中國來說,不一定是好事,很可能讓中國自滿起來,失去了改革的動力!這又豈是中國人之福呢?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