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剛教授辭世,在酒肉橫流的城市,少了一個歷史學家,其知名度自然不及多了一個o靚模。
歷史學家是稀有品種。英國的史學家,隨時可以封爵。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著作有幾萬種,成一家之言者,只有三數人。
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不知道這個世界今日之由來。同一段歷史,有不同風格的專家。英國的史學家姬根(JohnKeegan),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每一場戰役着手,從軍事角度條分縷式,是最正路的方法。
然而史學家泰萊(AJPTaylor)就不一樣,他由政府的檔案入題,到西德的資料館找尋二三十年代德國歷任內閣的會議紀錄,回來與邱吉爾的日記和國會發言一對照,發現希特拉上台之後,雖然大力擴軍,但兵力算來算去,根本不足以威脅英美,論斷希特拉本來沒有稱霸歐洲的野心,是英國人故意誇大,把希特拉搞亢奮了,弄假成真。
泰萊的發現,引起巨大爭議,同輩學者說他通敵,為希特拉翻案。大帽子壓下來,但史學家堅持己見,泰萊說:「我的職責,不是評論是非,是羅列事實。」
最近很紅的一位新進史學家羅弼時(AndrewRoberts),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人物為焦點,他說這場戰爭基本上是邱吉爾和希特拉兩大高手的對賭,其他人物,全是配角。
看戲看主題,看情節、看人物性格,還有攝影和音樂。羅弼時的著作通俗,成為暢銷作家,可能因為太「通俗」了,遭到劍橋歷史系榮休教授伊文斯公開抨擊,在學界和傳媒引起論戰。
伊文斯給羅弼時挑毛病,羅著說,戈林不止官拜空軍司令,還是FieldMarshall。伊文斯說他錯了。經好事者引證,沒有錯,戈林確曾由希特拉官封FieldMarshall,是學院大師糊塗了。
這樣的論戰,就有水準了,喜歡看熱鬧的,不要盯着香港這種肚臍眼小芝麻地方,看看高手過招。一冊歷史書,最值回票價,人家資料檔案,半生功夫,只要你幾十元,歷史學家可以發財,像羅弼時,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