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六日習近平去北京機場接奧巴馬,客人走下舷梯主客握手那一刻,習是偏鏡頭,面部表情看不見,主客想必還是有基本的目光交流。二人轉身沿紅地毯離開飛機時是正鏡頭,有好幾秒鐘時間。在這幾秒鐘時間裏,奧一邊跟習說着甚麼,一邊帶着他那招牌式的笑容側臉看習,側臉的總次數有四五次之多。
與此同時,習則幾乎沒搭甚麼話,臉則絕對一次也沒有側給奧巴馬。怎麼不回給奧總統一個臉呢?真憋得住。
次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奧巴馬和胡錦濤相隔數米並排站立。我只趕上看這場記者會電視新聞的最後幾分鐘,是奧在講話。
從沒有側頭回應來賓
在這幾分鐘裏,奧側過臉去看胡的次數幾乎數不清,講話中提及胡的次數也數不清,可是我看到胡雙手扶台,目不斜視,眼觀前方,一次也沒側頭回應一下奧。我甚至替胡主席感到後脖筋疼。此前胡沒側臉,因沒趕上看,不得而知。
看完記者會新聞,我到網上做了個統計。奧巴馬這段講話共有二千四百餘字,其中使用「胡主席」十一次,使用「中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約二十次,使用包括中國或胡主席或中國人民在內的「我們」約四十五次,此外還使用「兩國」、「中美」和「任何一個國」這樣的字眼近十次。
在我看來,奧每提一次「胡主席」,胡就應該朝奧側一次頭以示意,每提一次「中國」也應如此,每提三四次「我們」可以側頭一次。在奧巴馬講話這段時間內,胡主席起碼應側臉頷首微笑四十次。按照這個頻率,我趕上的那段時間裏,胡主席以如是做十次為宜,可他硬是一次也沒做。
新聞鏡頭以外,胡、習與奧是怎麼溝通的,有多少目光交流,我們這些電視觀眾看不到。僅就新聞鏡頭裏的情形論,這種硬脖筋實在有些不得體。中國官方主流意識形態一向反對普世價值,莫非它的國家領導人所以也就以身作則反對普世的外交禮儀或社交禮儀?
不能為來訪火上澆油
略加分析,這種硬脖筋現象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不會。中國人普遍不會頻繁使用目光和面部表情進行交流。二是不知。不知道這種僵硬做派對不起觀眾。外交部雖然有外事職業學校,但不培訓國家領導人。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沒人敢指出這些具體的禮儀瑕疵。三是不能。奧巴馬在中國人眼裏已經夠酷,不能太「待見」他,免得火上澆油。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已指出這一點:「上周六奧巴馬發表了重要的亞洲政策講話,承諾美國不會試圖遏制中國,但是在當晚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中,直到節目整整過去二十七分鐘後他才被提及。」
我也有類似的發現。本周一(十六日)奧巴馬到北京、習近平接機的新聞,被放在新聞聯播的國際新聞裏,大約也是已過去二十七分鐘的待遇。還有消息說,幾天前北京已禁止銷售帶奧巴馬頭像的T恤。最重要的原因是,作為國家領導人,胡、習與奧巴馬產生的方式不同。
焦國標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