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日本東京發表亞洲政策演說前,一些知情人士提前放風說奧巴馬的演說「有料到」,甚至可以為亞太區形勢豎立新的里程碑。聽了、看了整篇演說,不能算是甚麼劃時代的貨色,內容倒算豐富,既強調跟傳統盟邦如日韓的友誼,又不忘批評緬甸、北韓之類的破壞分子,還要一一說及全球氣候變化、經濟復蘇、人權等重要議題。
至於最受關注的中美關係,奧巴馬擺出一副務實的態度,沒有用上甚麼簡單的形容詞如strategiepartners(戰略夥伴)來形容兩國關係。他說的是美國不打算圍堵中國(USdoesnotseektocontainChina),這兩天他到中國訪問又重複了不打算圍堵中國這句話。
圍堵(containment)是一個有富有冷戰色彩的詞語,是美國外交大老GeorgeF.Kennan為前蘇聯度身訂做的戰略概念。他在一九四六年從莫斯科發出"LongTelegram"這份外交機密文件建議以圍堵方式應付蘇聯這個新興大國的威脅。他認為俄羅斯人為主的蘇聯只認識「拳頭」這樣的語言,美國要抑制蘇聯擴張,便有必要在涉及重要戰略利益的地區展示實力及不會動搖的決心,逼蘇聯縮手。
現在美國總統一再強調不打算圍堵(contain)中國,是不是意味美國與中國為善,不視中國為對手呢?
可不要高興的太早。美國不再用圍堵這個概念並不意味她對中國的崛起及威脅視若無睹或聽之任之。奧巴馬不再用圍堵這樣的概念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他不像小布殊那樣喜歡用上挑釁性的字眼如「邪惡軸心」,他選詞用語比較小心務實。其二是奧巴馬自比為新世代的領袖,他自然不願用上充滿舊時代色彩、冷戰色彩的概念。
但最重要的是中國不像蘇聯那樣屬於另一個陣營(社會主義陣營)。中國是資本主義陣營的重要成員,是維護資本主義體系及秩序的重要國家,美國及西方發達國家不能再像冷戰時期那樣把中國像蘇聯集團那樣孤立起來,又或是築起甚麼屏障把中國圍起來,令她無法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簡單來說,中國在走資三十年後跟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已變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同體,再用壁壘分明、敵我界線清晰的圍堵概念既不適合也無法執行。美國總不成要美資企業、歐盟企業撤出中國市場或不購買中國產品吧!
儘管不再圍堵,美國對中國的崛起沒有掉以輕心,她一方面跟中國打交道,促使中國在政治、經濟上進一步開放;另一方面則從各方面強化與亞太區國家的連繫及關係,積極介入區內的多邊國際組織抵銷中國日漸增強的影響力。
美國放棄圍堵絕不表示中美關係將會一帆風順。實際上兩國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