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見涼瓜,翠色奪目,形態怡人,擇一尖錐形,稱為「雷公鑿」的,重約斤許,才四元錢。農產品實在平宜,作為消費者,享用之餘,每有愧對生產者之意。
涼瓜正名本是苦瓜,因諱言苦,都稱涼。這「涼」字含意甚複雜,南北語言中理解頗見不同。如粵語「心涼」,是高興舒暢的意思。北方話「心都涼了」卻是相反之意。這涼瓜的涼,當然是從粵語之意。因為涼瓜是南方的農產,南下之前,連聽都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東西,別說看到吃到了。所以,第一次吃涼瓜時的情景,雖五十年,猶如目前。
當時,與多人在飯店,菜上桌,也不知是什麼,又照例狼吞虎嚥,一大箸入口,味蕾接觸到從來沒有碰到過的刺激,不知如何傳送接收到的訊號,一片混亂,腦部神經系統自然無法反應,也不知該如何指示身體行動,以致張大了口,吐也不是,嚥也不是,伸手指着那碟涼瓜排骨,發出怪聲,倒頗有驚慄效果,嚇得人人停筷。
接着,當然以眾人轟笑收場,結論是:「上海佬真搞笑,吃涼瓜也會嚇餐懵」。上海佬心中嘀咕:「廣東人真古怪,這麼苦的東西都吃」。後來,不知怎地,過程漫不可憶,覺得這苦東西越吃越好吃,極簡單地配以蒜頭豆豉,就已是送飯佐粥一流妙品,複雜些,配牛肉、田雞、排骨、雞蛋,進而滾湯榨汁,都是佳餚,已成為最喜歡的瓜蔬了。
近年,涼瓜的品種可能在轉變,變得苦味不足了。總覺得苦瓜不苦,枉擔了個虛名,和所有只得虛名的事物一樣,十分滑稽。當然,若和國名中的「人民」、「共和」那種虛假來比較,就算苦瓜不苦了,反倒甜了,酸了,鹹了,又算得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