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南蓮園池的崑劇演三齣折子戲,香港老戲迷最感興趣的應該是《紅梨記.亭會》,唐滌生《蝶影紅梨記》的原型。唐氏作品的「三大」,指的是有全套舞台版錄音傳世的《帝女花》、《紫釵記》和《再世紅梅記》,其實《蝶影紅梨記》一點也不遜色,可惜只留下刪節的電影版──講開又講,電影資料館紀念任劍輝逝世二十周年的回顧展,正是以這一部揭幕,放映的拷貝比市面的光碟完整,聽說三十號晚文化中心那場的門票已經去得七七八八,向隅的觀眾唯有寄望加映的場次。
唐氏最重要的作品大致都從明清名作移植,《紫釵記》、《西樓記》、《牡丹亭》、《琵琶記》等許多齣仍然得見於崑劇舞台,奇怪迄今不見專家全面研究。年中三聯出了一冊小思主編的《辛苦種成花錦》,集中分析《帝女花》,黃韻珊原著加了張敏慧和阮兆輝對談的眉批,深入淺出教人嘆為觀止。以類似的方式平排看崑和粵,娛樂性和教育性應該同樣高,資料也不難覓得,譬如《紫釵記》,粵有任白的經典,崑有楊凡《鳳冠情事》的《折柳陽關》選段──膾炙人口的這折,明年香港藝術節蘇州崑劇院的《玉茗堂四夢》囊括其中,主演的還要是楊導演水銀燈下的王芳和趙文林。我雖然是半個所謂電影人,靠偏門中的偏門搵三餐,倒渾身食碗面反碗底的壞習慣,一見有舞台演出就棄影潛逃。作為暖身運動,《紅梨記.亭會》肯定具舒展筋骨功能,有意拉闊地平線的粵劇迷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