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評論擔心美國可能會走上日本之路,究竟日本有幾差呢?
近期,全日本第二大、專做消費信貸的財務公司Aiful陷入財困,不能支付部份債項,但由於只是一些私下協議,不構成正式的違約事件,引起了一些對CDS(CreditDefaultSwap,信貸保險)條文上的爭議,可能影響CDS市場在日本的未來發展。日本20幾年來的經濟問題,隨着金融海嘯更加明顯,無論股票和樓價,只及20年前高峯期的一半左右。
發債漸增 債息支出重
80年代末經濟泡沫爆破後,為了救市,和美國現況一樣,日本政府實行赤字預算,不停增加國家的發債總量(圖一)。單單在過去10年,日本國家的總債量便由100%GDP(即政府借了相等一年國民總收入),大升至差不多200%GDP。更有分析認為會逐年增長7至8%。
眾所周知,日本國民以往有很高的儲蓄率,而很多國民儲蓄也用來買了日本國債。由於日本國債有國內需求的支持,故債息可長時間處於極低的水平,致使2000至2005年,日本政府用作利息的支出不升反跌,直到2005後,利率低無可低,於是利息的支出又再重拾升軌。現在日本政府已經要用五分一的稅收來支付債息,若債息再稍稍提高1至2厘,日本政府便可能要用一半的稅收支付債息。
人口老化 國債需求減
債息會否提高,和需求有直接關係,而日本國債面臨兩個負面因素。首先,西方各國未來仍會爭相發債去救市,要爭取投資者就要增加債息。第二,日本國民人口老化,退休時不單會減少買債,反會沽債來應付退休生活。
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2000年,1個工作的人需支持1個非工作的人(包括退休和在學),到2040年便要支持4個(圖二)。人口老化,一方面儲蓄減少,國債需求減,政府負擔加重,另一方面,也減低GDP增長。
「東瀛病夫」的出現,對全球、中港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