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話:發達靠馬票

舊時話:發達靠馬票

作為香港人,有必要了解香港賽馬文化,若馬不能照跑,我們會少了很多社會福利。本周日香港賽馬會125周年盃推出的馬票,每張二十元博頭獎1,250萬,1949年兩元一張馬票,最高可博$453,600,六十年過去,刀仔鋸大樹的賭博文化,從沒改變過。

記者:梁佩芬
攝影:陳陶鈞、黃子偉

■1949年馬票背頁,中英對照寫明若售出一百萬張,頭獎可達$453,600。

■那年頭,可以一次過買十張同一個號碼但供不同賽馬日抽獎的小搖彩,倒也方便。

■1927年香港打吡大賽,張順光手上擁有最舊的馬票。

■日治時期軍票貶值,馬票也加價,從二十五日圓軍票升到五十日圓。

■1948年香港打吡大賽馬票,是傳統花框內藏文字的設計。

■1949年「廣東讓賽」也是發售馬票的大日子。

■這張是1951年小搖彩,派彩不及大馬票,但逢賽馬日都會推出。

■1972年馬票及小搖彩的正面全英文。

■1974年香港打吡大賽馬票,已用彩色相片代替文字圖畫。

■1977年5月「皮亞士盃」馬票,自此香港賽馬會暫停推出馬票,別具歷史價值。

開心過中馬票

九月底,香港大學U-Hall宿舍廚師「三嫂」袁蘇妹,破格獲頒發名譽院士銜頭,不經意說了句:「開心過中馬票。」真是一句久違了的說話,但年輕一輩,卻未必懂這句話的背後含意。時光倒流三十年,1977年五月香港賽馬會自「皮亞士盃賽」後停售馬票,在現今甚麼也講懷舊講集體回憶的世情下,馬票確實是另一印證時代變遷的產物。
自八十年代開始收藏馬票的「香港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張順光說:「十九世紀時,香港賽馬活動只是上流社會玩意,剛剛開始賽馬時,也不知有沒有馬票這回事,而我手上最歷史悠久的馬票,出自1927年的香港打吡大賽。」自馬票推出,賽馬玩意瞬即由上流變成中產玩意,「二十年代,一張馬票賣二元,當年一般工人月薪只有十元,買得起馬票的華人,可能只有東華總理或各大商家。」馬票其實只是統稱,基本上,一年只會開售四次,分別在「廣東讓賽」、「皮亞士盃」、「打吡大賽」和「董事盃」等重大比賽場次上演時才出售,份屬指定場次;而平時賽馬日出售的,叫「小搖彩」,分頭二三獎及數十個安慰獎,兩者模式相近,都是先以攪珠方式產生入圍號碼,再以某一場指定賽事的賽果決定中彩馬票,為增加中獎率,很多人都不止買一張彩票:「我八十年代開始收藏馬票,可以整本齊十張購入,換句話說,即賣家一張都不中。」在營營役役娛樂欠奉的那年頭,這刀仔鋸大樹的博彩遊戲,足以讓人一夜變富翁。

■六十年代,買得起馬票,都是中產中一族。

設計反映品味

「以紙張來說,郵票、紙幣和馬票,應是最受歡迎三大收藏品種,價值最高。」張順光不諱言,若遇理想價位會割愛其私人珍藏,對他來說,馬票的價值有三:一,深入民心,大家都知馬票是甚麼;二,設計精美有觀賞價值,用一個花邊外框套着內容及圖片,「就似畢業或專業證書,有一種認受性。」三,本身是歷史遺物,「自1993年起,凡與英國殖民地有關的物件,價值都被炒高,舊時的馬票怎會沒價值?」當他拿着一張日治時代的馬票時,有點不勝欷歔:「1942年,日軍佔領香港,把香港賽馬會易名為香港競馬會,一張原本售軍票二十五日圓的馬票,因軍票貶值,要五十日圓才行。」一張簡單馬票足反映當時艱辛情勢。
「現在馬票買少見少,以往每遇人家遷出羅便臣道或何文田的舊式豪宅,總可入屋找到棄置的馬票,今天,難矣,」張順光續道:「其實,一些好像沒價值沒用處的物件,往往在日後都會變成具價值的收藏品,如電影戲票。」繼2000年世界千禧年首場賽馬後,至今年「香港賽馬會125週年盃」又再度發售,每張馬票印有1至14其中一個號碼,以相對該盃賽出賽的十四匹馬匹編號,從馬票號碼與賽事勝出頭馬編號相同者抽出一位幸運兒,即奪頭獎1,250萬足金;不中頭獎者,與跑入第二名馬匹編號的馬票持有者繼續下一回抽獎,兩名二獎各奪12萬5千足金,餘此類推,雖同樣是刀仔鋸大樹,但我想,總比六合彩好玩得多吧。

■張順光自八十年代開始儲馬票,每張都至少升值了一百倍。

本地練馬師有實力

本星期日是賽馬盛事,馬會免費入場,入場人士可與馬王「精英大師」的新鑄銅像合照,場地提供懷舊小食,兼表演嘉賓更有許冠傑和容祖兒,矚目賽事首推「香港賽馬會125週年盃」,參賽馬之一的「連利精英」,練馬師是簡炳墀徒弟葉楚航,過去二十多年,逢賽馬會重大賽事,如1984年的「百週年紀念盃」及「百週年紀念瓶」及千禧年世界首場賽馬,都分別由簡Sir的「鍾意寶」、「金中金」和「歡騰」奪得冠軍,身為徒弟雖未能如師傅般牙擦,但戰績亦不錯。
能否青出於藍,一切隨緣,葉楚航謂師傅的戰績,至少代表到本地練馬師的光榮:「老實講,如果馬主有匹馬值五百萬,你估會派給本地練馬師抑或外籍練馬師?」雖現今已有過半數練馬師是本地人,但崇洋心態仍然未變:「還有很多條件及背景問題,你講到練馬實力,其實分別不大。」從騎師轉做練馬師,與馬共活多年,感情深厚,「好簡單,馬最大問題在腳。」每天,他都要檢查馬腳:「現在,每匹馬跑到七、八歲就開始退役,本地賽海外賽接踵而來,賽事實在太多,以往可以跑到十一二歲。」練馬與騎師有共通點,就是永不放棄!一次,有馬主欲放棄一匹往績不佳的馬,另一馬主見狀,希望領取並改由葉航楚練馬,最終馬兒訓練有素,在今年四月的港澳盃輕易取得冠軍,那匹馬,就是「勝利飛駒」。

■「連利精英」近況不俗,葉楚航決定派牠出賽125周年盃。

香港賽馬水準高

師承簡炳墀,同樣有一顆培訓本地人才的心,已成大師傅的王志偉正是葉廐門下:「外籍騎師,不用說,一到港即有策騎機會,但往往騎幾年便離開,只有培訓本土騎師,才能提高香港賽馬水準。」說回做騎師,葉楚航回想自己的八十年代,人多勢眾,在上水雙魚河上課:「以前上陣機會不多,有得騎已經很開心,現在,做見習騎師幸福許多,可以往澳洲新西蘭等地學習,經驗多了才派上場。」正因訓練得宜,近年香港賽馬水準越來越高:「你看『精英大師』等馬王,到日本澳洲也絕不欺場!這正是賽馬會近年最大的進步,不過馬匹又多了,明年每個馬房都要搬三分一馬匹到廣州從化居住,也不覺好麻煩,外國馬匹也要每星期坐幾小時車到場地參加比賽。」搬回內地會否難於照顧馬匹:「頂多要自己來來回回多幾次吧,一切也靠電腦,健康情況隨時知道。」資訊發達,葉楚航有自己網頁,肩負記述香港賽馬歷史的責任,Facebook上有二千逾張相片:「一次收拾屋企,才知有許多剪報及舊相,既然放在家收在櫃桶底,倒不如公諸同好。」說到底,做練馬師最大成就當然是贏馬,究竟有何心得呢?「哈哈哈,正如簡Sir說:『一出就放,隻馬得,就會贏!』」名師果然出高徒,簡單一句,總括全情。

■葉楚航做副練馬師時,未試過一天遲到,每朝四時,準時出現馬房。

■2000年千禧盃,葉楚航仍是副練馬師,簡Sir說:「贏了就由徒弟捧盃。」

香港賽馬會125週年盃

入場:免費
地點:沙田馬場 
日期:11月15日,1:00pm開賽
查詢:1817

活動1 推出125週年紀念馬票

價錢:每張$20
售賣點:各投注站及馬場
查詢:1817

頭獎1名:$12,500,000足金(跑入第一名馬匹編號)

二獎2名:$125,000足金(跑入第一、二名馬匹編號/已獲獎之馬票除外)

三獎5名:$12,500商戶禮券(跑入第一、二、三名馬匹編號/已獲獎之馬票除外)

四獎125名:$1,250商戶禮券(跑入第一、二、三、四名馬匹編號/已獲獎之抽獎券除外)

安慰獎:$20香港賽馬會消費券(毋須抽獎,所有與頭馬編號相同的馬票均可獲獎/已獲獎之抽獎券除外)

活動2 合照

場內有馬王「精英大師」和騎師高雅志的銅像,歡迎合照,費用全免。

活動3 聽歌

許冠傑及容祖兒當表演嘉賓,載歌載舞。

活動4 歲月印記「香港賽馬會125週年紀念展覽」

入場:免費
日期:即日至2010年7月,逢星期二至日10:00am-5:00pm,星期一休息
地點:跑馬地快活看台2樓香港賽馬博物館
查詢:29668065
網頁: http://www.hkjc.com

■七十年代,練馬師每朝拖馬匹出街散步,人馬呼吸新鮮空氣,現在不會了。

■舊日的售賣彩票機,很多按鈕,很複雜。

■騎師等待賽前過磅的模型,栩栩如生,那個大紅圓磅非常搶眼。

■展出不同年份的馬票,看到不同年代的多變設計,有文字說明。

■這些疑似武功秘笈的東西,是五十年代由老吉編寫的馬經,當年甚受歡迎。

■馬名很有趣,如「趙子龍」、「諾貝爾獎」,馬匹高度以掌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