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想健康到老,不需要盲目接受身體檢查,香港防癌會解釋,部份癌症普查包括乳房造影、前列腺癌指數的準確度在醫學界仍有爭議,坊間流行的腫瘤標記根本無法正確反映檢驗者是否患癌。醫生指,近年不少巿民花費數千元進行體檢,經歷一番折騰後才發現只是假陽性,除了虛驚一場外,亦因進行不必要檢查而增加了創傷的風險。
肺癌普查無法減低死亡率
本身是腫瘤科醫生的香港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應志浩指出,子宮頸癌普查成效肯定,但肺癌普查無法減低死亡率,結腸癌、鼻咽癌、肝癌檢查只適宜高危人士,而乳癌造影X光普查仍未能肯定益處多於壞處。他引述本地研究指,為10萬名50歲以上婦女連續10年每年進行普查,只能預防少於77宗乳癌死亡個案,但會衍生近9,000宗假陽性及134宗因不必要檢查引致的不良後果,建議婦女40歲才開始接受乳癌造影X光檢查,有家族史的婦女,可與醫生商討檢查的利弊。
至於利用前列腺特導抗原(PSA)指數診斷前列腺癌仍具爭議性,因為PSA水平受良性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或尿道炎影響,假陽性經常出現,約三分二人雖然PSA上升,但最終證實沒有患癌,對治療的益處極之有限,不建議75歲以上無症狀的男士作普查。良性腫瘤及非癌症疾病均可能令腫瘤指數上升,早期癌症患者的指數則不一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