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一無所有地來,一無所有地走,正因為一切都不能帶走,每一個人,毫無懸念將留下一堆身後物。那些人類窮一生心力苦追的東西最終都將成為身後物……想下去,很有些黑色幽默,刻骨或不倫的愛情;富豪的家產或乞丐收藏在紙皮箱的大筆現金;滿堂兒孫,或者一生不能填補的寂寞……都將留在身後。睹物思人,有時候,後世的人,是靠那些「身後物」去完整對故人的想像的。
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留下的身後物卻是一部手稿,完美主義者的他在重病時重讀手稿,始終覺得不夠完美,遂要求妻子在他身後替他燒掉手稿。沒想到,妻子始終不忍把它燒掉。妻子也去世之後,手稿最終落在他們的獨生子德米特里手上,於是,納博科夫不欲見之面世的作品《勞拉的原型》將於本月中問世。不知作者有知,是欣慰還是尷尬。
作者留下的身後物,很多時候是他們的作品,那些作品彷彿是穿越時光隧道的交通工具,讓後世的人來去自如,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只是,當它並非作者想出版的,讀者難免有「偷窺」的感覺。同樣的例子,大約還適用於MJ的《THISISIT》,完美主義者的米高,做夢也不會想到,他自己拍攝的綵排片斷會成為一部賣座電影,粉絲在一解相思之苦的同時,卻也不免暗暗猜測,米高希望它播放嗎?
身後會留下甚麼,很難由當事人作主,當事人若不想假手於人,也許只能生前處理身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