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蘋果》有不少關於柏林圍牆倒下二十周年的文章,看完了再瞥一下那個點擊率,竟然及不上只屬小菜一碟但色香味濃的小城小事。其實不應該說竟然,而是當然。二十年前千里之外發生的事,再有回顧價值,吸引眼球的能力,自然比不上十年前飛機師索償成功個案,因為後者牽涉到一個銀碼,原來聲譽受損可獲幾百萬賠償,怎麼看都是一個比較貼身一點的話題:萬一有天給老闆公開指責……。
點擊率是最殘酷的,未經組織的民間關注組,最關注的課題,在網上無所遁形。忽萌奇想,就以2012兩件事作個比較,看看到底有關香港特區2012政改方案的報導多人關注,還是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更受追捧。
要說切身,政改問題與世界末日該怎麼比呢?要說重要性,地球都完蛋了,路線圖只得末路一條,還談甚麼政改?一件關於未來如何,一件是有沒有未來,兩件事同樣都讓人充滿無力感,不能憑個人的力量可以作出改變,同時也都牽涉到信心問題:前者不知道「可以有」三個字是否等如承諾,不知道有誰的話可信,後者信不信由你。政改方案的爭議,有是非可供佐談,有戲,有關乎日後民生話事權的分配。末日預言,有懸疑有危機,有關於對生命意義的反思。
不過,如果末日預言得以炒熱,理應順利勝出,不因為地球存亡比較國際化,而是末日太大件事了,大到不能當真,不相信會發生,越恐懼越有娛樂性,即如這類拍得樂此不疲的電影,觀後感總是為人情味而感動,山崩地裂不過是官能的刺激。相比之下,政改方案才夠恐怖,愛惜身心健康的人才不願多看,也不耐煩追看。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