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測本周末有雨,真令戲迷擔憂:星期五六日三場崑劇在南蓮園池半露天的松茶榭中庭演出,《長生殿》唐明皇聽雨聞鈴,可不要太忠於寫實主義呀。唯有日日夜夜背誦芭芭拉史翠珊的名曲《切勿在我的遊行灑雨》,希望天靈靈地靈靈──同期雙妹嘜有一齣改編馬奎斯的《人在旅途灑淚匙》,名字特具魔幻色彩,不知道舞者到時假如哭不出打開疑惑的鎖匙,觀眾會不會集體到消委會投訴。既然橫又灑掂又灑,請老天爺放出巡的君王一馬,要灑灑在有瓦遮頭的葵青吧!
自從去年在南蓮園池看過兩晚崑劇,一直念念不忘。同樣是附庸風雅,我的口味比較另類,有得選擇的話,寧願在仿古的亭臺樓閣觀賞老戲,也不要到大劇院仰望遙遠舞台上與環境不合比例的生旦淨末。這些以龐偉取勝的恐龍,搬演展覽巨肺的華格納自然相得益彰,細緻的表演藝術移步進駐,卻徹頭徹尾誤入歧途。西洋歌劇演員個個有內置的人肉擴音器,坐在三樓聽大珠小珠落玉盤,本身已是享受;我們的戲曲藝人受的訓練不一樣,傳統戲園也沒有聳入雲霄的觀眾席,因為順應潮流於現代劇場獻藝,只好借助米高鋒。久而久之習以為常,飲紅館奶長大的香港後生,更加不能想像如果沒有咪日子怎麼過,但在外地陪洋夫洋婦欣賞東方曲藝,他們為熠熠頭飾和娟娟刺嘖嘖稱奇的同時,總對藏在戲服底下的小蜜蜂嘩然,令自慚形穢的我想起「貽笑西方」。據近年的看戲經驗,音響最理想的場地是中大的利希慎音樂廳,交通轉折也毫無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