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應有的原則和策略 - 桑普

泛民應有的原則和策略 - 桑普

曾特首在二○一二年政改諮詢文件定稿前,分批約見立法會議員,並向二十位泛民議員強調:能否通過二○一二政改方案,並非以後可以實現雙普選的先決條件。然而,全國人大前代表吳康民最近鄭重指出:這只是曾特首的樂觀猜測,一七年方案必須基於一二年方案循序漸進,如原地踏步可讓中央政府推翻時間表。
由始至終,筆者都認為這些爭議都是混淆視聽的「假議題」。原因很簡單,人大常委會提出的所謂時間表,只說「可以」實行普選,況且明示五大先決條件,可供中共盡情操弄,施恩抑或翻臉,市民無從置喙。據此,特首只是偷換概念,哄騙議員;中聯辦和親共人士只是亮出底牌,半哄半逼議員支持政府方案。兩者本質和目標根本完全一致。那麼泛民所面對的「真議題」究竟是甚麼?主要有兩個,一個涉及原則理想,一個涉及策略和底線,兩者息息相關。
原則和理想:爭取香港在二○一二年實現雙普選:在特首選舉方面,沒有提名門檻,任何選民都有參選權和投票權;在立法會普選方面,沒有功能組別,沒有分組點票,全由普及而平等的民主選舉產生。這是目前香港的主流民意。有了原則和理想,才有所謂策略和底線的問題。
策略和底線:能夠從上述理想後退的最高極限,目前民主陣營內部有不同觀點,相當正常。先從最寬鬆的角度設想,即使泛民勉強假設自己完全相信中共的真普選時間表,以及循序漸進原則,那麼也應至少堅守以下兩大原則:一、沒有提出真普選的具體內容,二○一二中途方案是好是壞,根本無從判斷。正如去年四月策發會的胡漢清大律師所強調,二○一二的修改,不是任何修改,而必須「視終極目標方案而定的適當修改」。如果真普選的終點站只是一團霧,中途站就只是一個夢。二、循序漸進,至少應該是穩定、等比提升的增量民主,絕對不是要求前期牛步、承諾後期突進的畫餅充飢式政改幻夢。
按照上述原則,泛民爭取民主普選的底線已經浮現:一、政府要清楚交代終點站真普選的具體內容,否則根本無法自證其方案不是隨便修改,而是適當修改。二、不論政府是否交代,泛民應至少堅守以下真正循序漸進的終極底線:○八年立法會直選和功能席次之比是三十三十,一二年至少四十二十,一六年至少五十一十,二○年應全面直選(由此可見,民建聯的三十五三十五區議會方案,純屬自欺欺人,為威權政體保駕護航,為其中生代開創席位);分組點票制度由於兩組人數在一二年已經失衡,應在同年全面取消;既然○七年特首只由八百人選出,而一七年應開放全港選民(目前已達三百多萬)選出,因此一二年應至少隨機抽樣讓其中一百五十萬登記選民選出;提名門檻也應在一二年取消。
以上是筆者認為泛民可以接受的最高極限底線,也是能夠真正循序漸進的中途站方案。如果在政府的政改諮詢文件中,沒有最低限度體現上述方案,那麼泛民就應斷然拒絕政府方案,推動市民參與和平民主抗爭,還原基本步,堅守二○一二雙普選的原則和理想,收回上述策略性妥協,繼而發動五區總辭,將事件升級,讓國內外民主人士持續施壓,逼迫中共讓步,促進香港民主跨步向前。

桑普
文化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