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台灣「大家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由兩位香港作者美玲及芳子合作《敲打天堂的門.古巴》,終於解開古巴人最突出最明顯的外表標籤──肚腩──的成因。
自從1989年後,蘇聯解體,古巴頓失經濟支柱,進入「經濟特殊時期」,為賺取外滙,度過難關,出口優質產品咖啡、海鮮和水果(包括鮮果汁),留給古巴人只餘水和糖,這是1993年上映反映時局民生古巴前衞電影《草莓與巧克力》的誇張說法;古巴民生食用確實大不如前,只餘數量有限兼素質三、四流品物。一般家庭每天大多一頓主餐,其他兩餐一杯咖啡配火腿或乳酪漢堡最普遍,路過見裝修工人自備午餐飯罉只是濕濕米飯加豆。
新鮮爽脆的水果及蔬菜在這個熱帶兼多平原的島國竟然在市場上失蹤,只見一些色水不佳的木瓜與香蕉。為免吃食缺乏,平常自己習慣過半為水果或蔬菜纖維,特別走到本地人市場(都是些賣相不佳的芋頭、番薯、香蕉、牛油果與木瓜),買了一個近3公斤木瓜,卻花了外滙券2元(一般人月薪只有20外滙券,相等本地通用貨幣500元),那木瓜等如一名工人數天工資,卻是黑黃爛未熟一股異味,切開只能吃上幾口(2外滙券相等2美元,在香港足可買兩個煲湯漂亮大木瓜)。
十多年下來練就廢物利用,吃生產過剩的糖,又香又飽肚的炸豬皮,及一應澱粉質超級的芋頭、番薯及白麪包,未過二十五歲,本來亞當夏娃似的古巴人,人人頂着圓渾大肚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