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府推出政改諮詢方案前夕,北京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藉讚揚澳門的政制發展狠踩香港,令人擔憂北京對香港民主政制的發展究竟安的是甚麼心?香港中聯辦副主任李剛昨日一邊澄清張曉明不是說香港應該跟澳門學習,另一邊又指如果大部份市民認同,香港是可以向澳門學習。兩個京官,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基調是一樣希望香港在政制問題上跟澳門學習。
香港與澳門的政治生態差異極大,民主派在澳門勢孤力薄,在香港則擁有立法會分區直選議席的六成。港澳回歸中國、各自成立特區政府後,北京一直較信任、欣賞澳門的政制運作,對港人要求發展民主政制則疑慮重重,張曉明盛讚澳門政制比香港更具建設性,就是北京這種心態的反映。
在張曉明眼中,澳門的政制同香港相比,至少有三個優勝之處:其一,行政、立法、司法「相互配合」;其二,不盲從,不簡單地模仿別人;其三,堅決反對外部勢力的干預。京官的這種認知,既是基於澳門政制運作較符合內地模式、要求,又凸顯北京對香港民主政制發展的三重疑慮,這些疑慮根深柢固,已成為阻礙香港民主發展的要害。
每當港府民望急挫,每當香港推出政改諮詢,每當香港司法覆核事件頻生,北京往往不是探究港府施政出現了甚麼問題,而是探究香港的民主派是否與外國勢力勾結,探究香港的立法會是否權力膨脹並影響行政主導,探究香港的法官是否受到外來勢力的影響,探究香港的「右派」媒體是否受到民主派或外國勢力的操縱。
北京如此疑神疑鬼,結果難免在一些事件上捕風捉影,將立法、司法、輿論對政府的監督當作對抗的事例;難免有人投其所好,將港人向國際社會表達民主訴求說成出賣香港;難免有官員、議員、政團察言觀色,事事等北京發落,坐失政治、經濟發展的機會。
北京對香港民主政制發展之所以疑慮重重,一方面是長期一黨專政形成的為民做主的心態使然,容不得民間的異議,容不得立法、司法和傳媒對行政的制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一黨專政正面對權力來源及合法性的挑戰,加上官員腐敗加劇官民衝突,中共已失去當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時的自信。
雖然總理溫家寶曾表示,認同「民主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但其觀念在中共黨內受到批判,中共對外一再強調,不會照搬西方三權分立的政制,一向被視為改革派學者的中央黨校前副校長李君如甚至大言不慚地表示,中共建政60年來的啟示就是「一切為了鞏固、發展政權」。
在北京眼裏,澳門一潭死水般的政治「正合朕意」、值得信任,因此,澳門行政、立法、司法的「相互配合」被當成社會穩定的基礎,政制踏步不前換來不模仿別人的讚譽,事事聽從北京旨意等同於堅決反對外部勢力的干預。相比之下,港人要求2012年雙普選的呼聲,就變成社會不穩定的表現,就會受到模仿西方政制、受到外國勢力干預的質疑。一個狐疑的太上皇,加上一個民望低落的港府,怎不令人憂心香港民主發展的前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