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美股上衝成交未配合 - 譚紹興

投資學堂:美股上衝成交未配合 - 譚紹興

昨日講到近期港股的每日成交金額雖然只得600、700億港元,不及2007年高峯期時的每日千餘億元交投量般龐大。可是,近日港股的每日交易宗數及總成交股數等,基本上已逼近甚至超越2007年恒指在2、3萬點時的水平,故此,近期港股查實已炒得頗熾熱。
在美國股市,投資者一般會以股數作為每日大市總成交的主要單位,相對較少以金額為單位,正如前日《路透社》報道美股升至2009年高位時,只以紐約交易所及Nasdaq兩個市場在當日的成交股數為主,整個報道中並沒有談到美國股市的成交金額。其他歐美財經傳媒,例如《華爾街日報》、《AssociatedPress》等,在報道美股市況時,也是只報道美股大市的成交股數,一般較少談及大市成交金額,可見在美國投資市場大都較看重股市的成交股數。
前日美股勁升逾200點,飆升至2009年高位,但NYSE及Nasdaq兩市的成交股數皆低於去年的每日平均成交股數,反映近期美股上衝,但成交則有點不大配合。

港股平均交易金額減少

在近期港股的勁升中,筆者察覺有兩項大家需要留意的地方。首先,在近日大市的成交中,雖然總交易宗數及股數皆已逼近2007年的高峯水平,但每宗交易的平均成交金額則由07、08年的平均15萬餘元,降至近期的不足10萬元。有些市場人士指出,箇中原因可能是大戶為免被市場察覺其行蹤及手影,故將每次龐大的大手交易,拆散為多個相對較細小的交易,這樣便可避過投資者的耳目,以免暴露大戶的行蹤。
此外,散戶大舉入市,亦是另一個令平均成交金額縮減的主要因素。在A、B及C組證券行中(註:A組證券行為成交量排位在1至14名,B組為15-65名,C組則為65名以外的證券行),一向以散戶為主的C組證券行,近期他們佔大市的成交比率不斷上升,由1月時僅佔10.31%,逐步增至9月的12.33%,而今年7月份為最高峯,達12.96%,反映近期小投資者正相繼入市。
雖然過往每當以散戶為主的C組行佔成交比例不斷增高時,大都是股市到短期高位的時候,但也有不少股市無跌的例外例子,故不能作準。反而股市較為波動,二三線股勁升,禾雀亂飛的境況,則往往是在這時候出現了。
譚紹興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