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音樂,或腦袋 - 塵翎

獨立音樂,或腦袋 - 塵翎

北京獨立樂隊CarsickCars是我關注的其中一隊80後樂隊,主音是個熱愛文學的前衞青年。前陣子樂評人張曉舟來港,順便給我捎來最新專輯,竟把魯迅也譜進歌詞了。聽說內地80後早已沒多少人讀魯迅,有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誰。
但張曉舟說,他們也是奇葩,不作得準。是的,這個時代的流行事業,只要不依着大家想像的「正路」,就能惹人注目。例如,一個會獨立思考的o靚模,讓人感到興趣。一個不唱情歌而唱保育歌的主流歌手,也會教人另眼相看。是他們特別出色特別有才華嗎?好明顯也不是,只是受眾太單一,慣了因循、隨俗,造就一些平板的演藝人。如果觀眾的要求也多元一點,遊戲規則就不是那回事了。
說回這些80後樂隊,跟另一些北京青年閒談,他們告訴我,這些樂隊的問題是,都愛譜英文歌詞,不懂寫中文歌詞了。寫英文歌,顯的是夠國際視野,說到底都還是在學西方樂隊,還沒有自己的個性。甚麼時候才有中國樂與怒的新一代?聽崔健長大的一群,有沒有自己的吶喊呢?
青少年文化是透視一個社會進步潛力的關鍵力量,這方面我對他們還是蠻有信心的。最起碼的分別是,他們不那麼容易全盤接受成人灌輸的一切價值觀,甚至也不願與朋輩雷同,都強調個性與獨特想法,但絕不是為姿態而姿態,相處起來令人舒服。最怕那些自以為很有個性實質只是井底之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