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積弱多時的中芯國際(981)「大變天」,昨宣佈身兼執行董事兼總裁的創辦人張汝京,「以追求個人興趣」為由辭任,公司即日起委任華虹集團首席執行官王寧國接替其職務。中芯並宣佈,與台積電就侵權訴訟達成和解協議。
記者:何凱兒
根據和解協議,中芯須向台積電支付2億美元現金及中芯約8%股權,另台積電可按每股1.3元價格,認購逾6.95億股中芯新股,可於發行起3年內行使,悉數行使,台積電將合共持有中芯10%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行使價較停牌前報價0.38元,有溢價2.42倍。
中芯訂「三無」規條
按停牌前報價計算,中芯授予台積電的8%股權,總值約6.8億元,連同2億美元(約15.6億港元)和解費用,中芯這次「求和」的總代價超過22億港元,較早前傳聞台積電要求中芯賠償78億元為低。
不過在「一敗塗地」之餘,中芯向台積電設限,訂下「三無」規條,即台積電無權參與日常營運、無代表在董事局及無投票權。中芯相信,是次和解對雙方均為雙贏方案,為僱員、雙方客戶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消除不確定因素。若台積電認購6.95億股中芯新股,料集資淨額8.86億元。
美國加州法院上周二裁定,中芯竊取並使用競爭對手台積電商業機密,須作賠償。是次和解,雙方同意平息及撤銷加州訴訟,及中芯就北京訴訟提出上訴,結束雙方一切呈請法院待決的訴訟。
市場昨普遍將和解及更換張汝京兩件事串連起來,業內盛傳,張汝京是因中芯敗訴,逼不得已向「宿敵」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求和,請辭是唯一下台階。「雙張」交惡始於張忠謀的台積電併購張汝京的世大積體電路,但雙方正式決裂則起因於張汝京2000年4月於上海成立中芯國際,並從台積電挖走不少人才及營業秘密,導致雙方關係緊張,最終訴諸法律解決。
野村料是整合行業先兆
至於接掌中芯的王寧國亦大有來頭,身兼華虹集團首席執行官和華虹附屬華虹NEC董事長,亦是納斯達克上市的SolarFunPower董事,個人擁有百多項專利。
野村證券對中芯換總裁感到意外,相信內地政府有意將晶圓行業整合,以加強在國際間競爭力,這次中芯換人,是行業整合的先兆。該行估計,華虹會先收購台資的宏力半導體,繼而與中芯合併,成為中國最強的晶圓代工廠。整合後,強勢晶圓代工生產商便剩下4家,即台積電、台灣聯華電子、阿布扎比晶圓廠及華虹加中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