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師大部份時間要講課,一項調查發現逾八成半小學及幼稚園教師曾於聲音沙啞的情況下講課,但只有少數人曾求診。專家指,聲帶長期勞損可生水泡,嚴重更會形成瘜肉,一旦出現不可逆轉的傷害,聲線會永久變得粗糙嘶啞。
曾鳳珊任職幼稚園教師逾十年,平均每天講課六小時,經常會聲沙,六年前更試過失聲兩天。她表示20多名學生分散在班房,無可避免要大聲說話,平日惟有多飲水,或與另一位教師輪流講課,下課後減少說話,以保護聲帶。
三分一教師曾失聲
香港匯聲基金及仁愛堂訪問了1,386名小學及幼稚園教師,發現他們每天說話時間長達六至八小時,逾八成半人曾於聲帶沙啞時也上課,三分一更曾失聲逾一周,但只有約2%人曾求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部副教授吳民華稱,說話時兩條聲帶會震動及互相拍打,從而製造聲音,常說話會增加聲帶拍打次數及令聲帶乾燥,繼而磨擦造成勞損,大聲說話更會增加勞損程度,初期會長出水泡或小結(起繭)引致聲沙,後期會演變成瘜肉,雖可以手術切除,但疤痕會影響聲線。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林建業指,聲帶嚴重受損者的聲線會永久變得粗糙嘶啞,曾有教師因此轉職,律師、經紀等常說話的人也是聲沙高危族,市民若聲沙症狀持續逾兩星期應立即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