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泳灘爆發紅潮六天內蔓延全港 專家恐人為污染

13泳灘爆發紅潮
六天內蔓延全港 專家恐人為污染

【本報訊】紅潮湧入香港,東、南、西部水域都發現紅潮。六天之內,已有13個泳灘湧現紅潮,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隨即懸掛紅旗,勸止泳客下水。漁農自然護理署稱,紅潮出現為自然現象,但專家指出,如此大規模紅潮近年罕見,政府應調查是否有人為污染。記者:蔡元貴

率先浮現紅潮的水域是港島南區的深水灣,時間是上周五(11月6日)。兩天後,康文署又在南區的中灣發現紅潮。兩宗紅潮都是由球形棕囊藻組成。直至昨日,這種藻類全面爆發,在另外10個泳灘形成紅潮。
康文署並發現,西貢銀線灣也有紅潮,由紅海束毛藻組成。
漁護署已立刻通知全港養魚區漁戶,提醒他們要密切留意漁排情況,至今未有收到相關的魚類死亡報告。漁護署正密切監察紅潮會否蔓延至本港其他水域,該署認為,紅潮的出現為自然現象。

促政府調查來源

不過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說,像今次這樣範圍之大,近年甚少見,政府應該調查是否有人為污染的因素,「紅潮可以係氣溫、水流等自然因素造成,亦都可以係人為污染造成。香港南部水質一向幾好,突然爆發大規模紅潮,可能係海水受到污染嘅象徵。」
鄭睦奇質疑,紅潮爆發不能排除是來自珠江的污染,又或者是香港附近水域有船隻洩漏污染物,「一定要查一查,因為造成紅潮嘅污染物可能係硝酸鹽、磷酸鹽或者其他有機物,呢啲物質會引致皮膚敏感,但係環保署平時嘅泳灘水質監測唔會化驗,泳客中招都唔知。」

紅海束毛藻致痕

形成今次紅潮的球形棕囊藻不含毒素,在香港水域較少見。發現於銀線灣的紅海束毛藻,則可導致接觸者的皮膚感到痕癢和灼熱。皮膚科醫生黎湛暉說,某些藻類含有毒素,接觸後可引致刺激性皮膚炎,身體反應包括紅腫、痕癢,甚至長出水泡。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醫生說,藻類又可引起眼膜發炎,帶有紅潮的海水濺起的浪花,也可能導致一些人哮喘發作及氣促。